2月21日上午,

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局长通道”

集中采访活动举行。



在活动现场,

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

市海洋发展局、

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

围绕推动珠海高质量发展、

提振消费信心、

加快建设“云上智城”等

回答记者提问,

传递坚定不移推动

珠海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市发展改革局局长王小彬: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推出更多应用场景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全力抓改革、谋发展、惠民生,为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亮眼‘答卷’。”2月21日上午,市发展改革局局长王小彬在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局长通道”上表示。


2024年,全市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479.1亿元,人均GDP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速位居珠三角前列。创新活力迸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全省第二,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列。港珠澳大桥“人车两旺”,中国航展世界瞩目,珠海机场客流量再创新高,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百千万工程”加力推进,10镇上榜全国“镇域经济500强”。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年初,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将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并首批发布四份政策。“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锚定经济增长6%左右的目标,加压奋进、勇争一流,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王小彬表示。


  • 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全力支持服务合作区第二阶段开局起步,提升澳珠极点能级量级。加快建设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珠西科学城、珠海西部城市中心三大平台。



  • 全方位扩大内需。抢抓“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机遇,加快推动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大力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占比。出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快推出“四化”好房子;培育旅居、研学等消费新热点。积极谋划一批事关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 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统筹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应用场景开放生态,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推出更多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释放更多市场空间。

  •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修订《珠海经济特区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全面梳理完善全市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企业家更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出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营商环境政策措施。

市商务局局长高宏伟:俯下身子贴近群众消费需求,拉动全市32亿元有效消费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今年的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多渠道激发有潜力的消费。

2025年,市商务局将以推动消费市场供需精准对接为工作切入口,面向珠海市民、国内外旅客、港澳居民等消费群体,努力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活力、挖掘消费潜力。”2月21日上午,在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局长通道”上,市商务局局长高宏伟表示。



  • 精准满足珠海市民需求,真金白银推动以旧换新。精准细分消费人群,推动政策宣讲和消费服务进基层、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深入开展汽车、家电家装及3C数码产品以旧换新活动,充分发挥首批4.63亿元国补资金放大效应,努力拉动全市32亿元有效消费,全年争取不少于10亿元国补资金份额,全力提振市场消费信心。



  • 精准创新消费场景,打造情侣路浪漫经济特色消费带。努力把情侣路浪漫场景转化为具体消费业态,把人气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打造“绿美集市”,把绿美珠海建设成果转化为时尚消费场景;评选“珠海老字号”,培育“珠海新潮品”,打造“蒸蒸日上”健康主题特色餐饮。探索商演融合项目,推出星级酒店自助餐+小剧场演出消费套票;举办“珠海购物节”,全年举办美食节、啤酒节、开渔节等不少于50场特色活动。



  • 精准服务港澳居民,挖掘港珠澳大桥带来的消费潜力。港车、澳车“北上”政策效应突显,“粤车南下”政策即将实施,着力提升港珠澳大桥消费场景,推动口岸经济业态转型升级,动员市场主体开展面向港澳居民的定制化服务。


“珠海市商务部门会当好消费服务的“店小二”、市场主体的服务员,努力成为业态创新的引领者、城市消费的策划者,采取扎扎实实的工作举措,追求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高宏伟表示。

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扶志:今年珠海要布局建设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

“自去年4月份挂牌成立以来,市海洋发展局各项工作起步良好,海洋高质量发展工作扎实推进。”2月21日上午,在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局长通道”上,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扶志表示,预计2024年全年我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7%。


海洋发展局成立以来,现代化海洋牧场快速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格盛1号”、“伶仃牧场”系列等海洋牧场陆续建成下水和投产,2024年度养殖水体达110.5万方,同比增长130%,现代化海洋牧场规模全省领先。加快打造涉海产业创新平台,省部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揭牌并启动首场试验,建设全省首个省市共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洪湾渔港入选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试点。在全省首创海洋牧场装备所有权登记备案,推动成立珠三角地区首个海洋支行,有效解决海洋牧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25年,市海洋发展局将围绕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更加奋发有为、向海图强。”扶志表示。


  • 向新图强,全力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构建“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精做优做特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智能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谋划建设“海天通讯、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陆海联动”为主导功能的“四通一联”海上产业园。



  • 向高图强,全力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在珠高校涉海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快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与涉海企业深化合作,构建“企业出题、高校破题”的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成果转化机制。



  • 向远图强,全力打造深远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布局建设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深拓岸海联动,陆海接力统筹建设深远海养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通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郑大鹏:推动珠海和横琴打造为“数据特区”

“过去一年,我们以‘一门一网一站’集成式服务打造‘珠事通’政府服务品牌,着力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连续四年在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第三方评估中位居第一梯队。”2月21日上午,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郑大鹏在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局长通道”上介绍。


“一门办事”,将珠海市民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服务功能最全、线下体验最优、营商服务最佳的政务服务综合体,设立10个服务厅、进驻超2400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服务”,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步上线“珠事通”服务专区,提供44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服务。“一站通办”,与11地市开展“跨域通办”试点;联合香港贸易发展局,打造GoGBA港商服务站,设立粤港“跨境通办”珠海专区,为在珠港企、港人提供超370项香港特别行政区线上服务。

“数据要素”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2025年我们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服务‘云上智城’建设。”郑大鹏表示。


  • 确保数据“供得出”。在数据共享方面,进一步落实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推动实现“一数一源”。在数据开放方面,目前已开放数据资源3423个,开放数据量达13.8亿条。2025年,将加快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开发利用工作,充分释放公共数据资源价值。



  • 确保数据“用得好”。着力推进我市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立法工作,通过立法,系统性解决数据开发利用不充分、数据流通不畅顺、产业生态不完善等问题。加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协同联动,推动将珠海和横琴打造成为数据要素自由流通、数据产品多样、数据加工贸易繁荣发展的“数据特区”。



  • 数据应用要“保安全”。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通过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提高数据流通的效率和可信度,赋能产业发展,为“云上智城”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卢晓波:珠海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聚焦‘百千万工程’,以绿美珠海为牵引,打好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多项指标稳居全国、全省前列。”2月21日上午,在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局长通道”上,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卢晓波表示。


卢晓波介绍,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市5个国考断面和6个省考断面水质均优于或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到100%,现有17条城镇黑臭水体全部做到“长制久清”。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珠海连续五年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PM2.5为18.5微克/立方米,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6位。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同时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推动固体废物专项立法。

为推动“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取得新成效,2025年,市生态环境局将着重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三个方面发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 在水污染防治上发力。加大流域治理力度,抓住珠海与中山两市对前山河治理协同立法的契机,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确保前山河水质稳定达标。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做到提质增效,农村水产养殖尾水做到系统治理,工业园区做到“污水零直排”。



  • 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发力。以PM2.5治理为主线,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对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进行深度治理,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做好油库油站油气回收工作,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稳妥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强化双碳双控。



  • 在土壤污染防治上发力。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建设用地土壤调查,助力企业“拿地即开工”。加大对危废处置企业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危废处置转移联单管理制度,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提质增效。

文/珠海发布 陈奕樊

图/珠海发布 陈佳哲

制图/珠海发布 戴丹梅 陈奕樊 刘轶男

编辑/陈淑娴
责任编辑/田海

三审/常立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