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冰冷的医院走廊里,呼吸机的嗡鸣声不断传来。

ICU病房门外,一群中年男女神色凝重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着。

他们的目光不时瞥向病房内那个躺在病床上、连接着各种仪器的身影。

突然,一个女人的哭声打破了沉寂:"爸,你一定要挺住啊!"

这声呼唤仿佛唤醒了所有人心中的记忆,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回忆起那个总是笑呵呵、乐于助人的阿寻......

01

我正在办公室里忙得不可开交,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发小阿民的电话。我赶紧接起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到阿民急促的声音:"老六,你怎么回事?群里的消息都不看的吗?阿寻出事了,现在正在广州南方医院抢救!"



我一下子愣住了,连忙问道:"阿寻怎么了?严重吗?"

阿民语气有些责备:"阿寻突发脑溢血,情况很危险。乡亲群里都在讨论捐款的事,你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

我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打开手机查看群消息。果然,乡亲群里已经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转账、发红包,表示要帮助阿寻度过难关。我看到阿寻的女儿小雯在群里发了一条长消息,介绍父亲的病情并表达感谢之情。

看到这些信息,我心里一阵愧疚,立即在群里转了2000元,并询问了医院的具体地址。我对阿民说:"阿民,真是对不起,我工作太忙了,没注意到群里的消息。这周末我一定去医院看望阿寻。你明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去广州吧。"

阿民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下来:"好,那就明天一早出发。我们坐高铁去广州,下午就能到医院了。"

挂断电话后,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阿寻,这个比我大三四岁的发小,虽然辈分上是我的侄子,但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

记得小时候,阿寻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了。他比我们早早地进入社会,在村里开始打拼。



那时候,阿寻买了一辆二手拖拉机,开始在村里帮人运货、耕地,赚了不少钱。但是他有个坏习惯——喜欢打牌。经常输得连裤子都不剩,欠下不少债务。

1995年,我刚高中毕业,正愁找不到工作。阿寻主动邀请我和阿民一起去东莞虎门打工。我们三个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却节省了不少生活成本。

那时候,阿寻的宿舍成了我们村里人来广东的"招待所"。只要是老乡来虎门找工作,阿寻都会热情地收留他们,从不嫌麻烦。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阿寻的宿舍里一下子挤进了七八个老乡。大家都睡在地上,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但阿寻却笑呵呵地说:"没事,挤挤更亲嘛!大家能在外地相聚,已经很不容易了。"

阿寻就是这样一个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虽然他有打牌的坏习惯,但从不会因为自己手头紧就拒绝帮助别人。他的兄弟姐妹关系一直不太好,家庭条件也差,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

时光飞逝,转眼间十年过去了。2005年,已经32岁的阿寻终于要结婚了。他的妻子是临县的一位二婚女子,没有孩子,也不嫌弃阿寻的家庭背景。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和阿民都很高兴,特意准备了红包和礼物,在阿寻的婚礼上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

02

记得婚礼那天,阿寻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给我们倒酒。他说:"老六,阿民,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照顾。以后我也要好好过日子,不能再让你们操心了。"

那时候,我们都以为阿寻的生活会就此平顺下来。但事实并非如此,阿寻的妻子脾气很大,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和阿寻吵架。有一次,阿寻偷偷跑出去打牌,输了不少钱。他妻子知道后,直接把他赶出了家门。



那天晚上,阿寻只能来我们的出租屋借宿。我和阿民劝他要忍让,毕竟家和万事兴。阿寻听了,苦笑着说:"我知道,可是有时候真的忍不住啊。不过你们放心,我会努力的。"

想到这里,我不禁深深叹了口气。阿寻这些年过得并不容易,但他始终保持着那份乐观和善良。现在他突然病倒,我心里充满了担忧和愧疚。

第二天一早,我和阿民如约在高铁站碰面。一路上,我们都心事重重,谁也没说太多话。到了广州南方医院,我们直奔ICU病房。

刚到病房门口,就看到阿寻的妻子小芳和女儿小雯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着。小芳的眼睛红肿,显然是哭过。小雯看到我们,立刻迎了上来:"叔叔,阿民叔,你们来了。"

我们询问了阿寻的情况,小雯低声说道:"爸爸还在昏迷中,医生说这48小时很关键。如果能度过这个危险期,就有希望醒过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