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德
城市的喧嚣与忙碌,让人仿佛置身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着未知的远方不停地奔跑。在这漫长的征程里,我们渴望片刻的喘息,寻觅心灵的栖息之所。于是,一个晨雾未散的清晨,我来到了百望山。这座静静矗立在京城西北的山峦,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等待着与我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站在百望山南麓的登山步道前,扫码入园的电子提示音与都市地铁闸机的“滴答”声惊人地相似。抬眼望去,台阶上早已是游人如织,好似一幅流动的市井图: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试图在这方天地里捕捉到独特的瞬间,将美好定格在社交网络的相册中;中年人外放着短视频,那热闹的音效与山林的静谧虽格格不入,却又像是在喧嚣中寻求着一种熟悉的慰藉;被儿童平衡车追赶的老年人,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宠溺,在这场速度与活力的追逐中,感受着岁月的落差。
蜿蜒的山道上,人们行色匆匆,如同被无形的丝线牵引着的木偶,各自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有人盯着手机里的登山攻略健步如飞,那攻略仿佛就是生活的指南,每一步都要按照既定的路线前行;有人戴着降噪耳机与世界隔绝,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试图在这短暂的逃离中寻得内心的宁静;更多的人则机械地重复着“拍照—修图—发朋友圈”的“老三样”,仿佛只有通过这些虚拟的分享,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与经历。这座海拔仅210米的山峦,在这一刻竟成了现代人焦虑与迷茫的微型剧场。
然而,石阶缝隙里钻出的二月兰,却让我停下了匆忙的脚步。这些蓝紫色的小花,无需精心的呵护,无需绚丽的滤镜,在游人鞋底与钢铁护栏的夹缝中倔强地生长。它们宛如深夜加班后仍坚持读书的职场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又似外卖箱里揣着考研资料的骑手,在奔波的路途上,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我们总是在追逐“山顶”的勋章,一心想着功成名就,却对途中这些细微的生机视而不见。
一位白发老者拄杖缓行,布袋中收音机流淌着单田芳的评书,那沙哑的声线与林间鸟鸣奇妙共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样的场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自成一片桃花源。原来,所谓“落后于时代”,并非是真正的落后,而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慢动作”,一种坚守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
行至半山腰,一方青灰色断崖截断了去路。岩壁裂痕中,几棵油松将根系裸露在外,粗粝如青铜铸就的血管,穿透三亿年前形成的辉绿岩,向地心更深处蜿蜒。触摸这些伤痕累累的根系,仿佛能听见百年前京师大学堂学子在此研读《海国图志》时的晨读声,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探索;仿佛能看见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背着帆布包在山顶朗诵北岛诗歌的身影,那是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那些被讥为“无用”的坚持,在岁月的长河中,终会显影为文明的年轮。
转角处,“黑山扈抗日纪念园”映入眼帘。弹孔浮雕在春阳下泛着冷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然而,几位网红正倚着纪念碑摆造型,汉白玉浮雕上的战士与他们的华服构成了一幅荒诞的蒙太奇画面。想起某互联网大厂将“狼性文化”标语挂在抗战遗址旁的新办公楼,历史记忆与商业叙事在此激烈碰撞。真正的根系,不应是贴在墙上的空洞口号,而是像这些松树般,把对土地的眷恋、对历史的敬畏刻进骨髓和融入血液里的沉默生长。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常常追求那些表面的光鲜亮丽,追逐着功名利禄,却忘记了自己的根本。我们在物欲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初心,丢掉了那些真正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只有当我们像这些松树一样,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坚守内心的信念,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登顶望京楼时,浓雾忽然散去。眼前的景象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缓缓展开,国贸三期从云海中浮出,如通天塔直指苍穹,昆玉河化作青罗带缠绕在城市腰间。观景台上,举着长焦镜头的人群忽然安静下来,仿佛被这大自然的壮美所震撼。当798艺术区的钢架与颐和园的琉璃顶同框,当SOHO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西山晴雪,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在晨光中悄然发生。
倚栏俯瞰堵在五环路的车流,那密密麻麻的车辆,竟如观察蚂蚁工坊般生出一种超然的感觉。我们何尝不是被困在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和绩效指标的“数字牢笼”中?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被各种数据所束缚,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一位程序员在山顶石凳上敲代码,键盘声与檐角风铃共奏,这看似矛盾的画面,却又充满了和谐与诗意;戴红领巾的男孩指着中国尊对母亲说:“它像不像航天火箭?”那一刻,孩子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这些蒙太奇般的画面,恰似时代裂变中的温柔注脚。
所谓“高度”,从不在海拔计的数字,而在俯瞰浮华时的那份清醒。当我们站在山顶,俯瞰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又何必为了那些功名利禄而苦苦挣扎?我们应该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片刻的宁静,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沿森林步道下山,夕阳将银杏新叶染成透明的琥珀。木栈道尽头,戴老花镜的保安在值班亭临《灵飞经》,笔锋掠过登记簿上的二维码;桶旁,环卫工用枯枝教孙女画山桃花,沙沙声惊起几只灰喜鹊。这些未被计入GDP的瞬间,构成了城市的真正肌理。
垃圾
暮色中的曲径烟树,让我想起日本“里山”理念——人类与自然相互滋养的生存智慧。山脚菜地里,退休教授栽种的玉兰与有机蔬菜共生,他笑称这是“对抗阿尔茨海默的种子”。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逃离996的乌托邦,而是在通勤地铁上读完一首诗的定力,在视频会议间隙给窗台多肉浇水的温柔,像百望山的岩石与绿树,在碰撞中达成永恒的和解。
在生活的琐碎与忙碌中,我们常常忘记了初心,忘记了生活的本质。我们总是在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其实,生活的真谛就在于这些平凡的瞬间,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就像这些保安、环卫工、退休教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意义,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下山后,回望浸在暮霭中的山脊线,恍然参悟这座山被称作“望百”的真正含义——百望百望百种眺望,终要回归对生命本真的凝望。那些在山道上擦肩的陌生人,何尝不是另一个时空的自己?有人困在绩效考核的荆棘丛,有人在短视频的迷宫里兜圈圈,也有人把野花夹进工作笔记,将山风谱成午休时的安眠曲。
百望山始终静立京城西北,看尽元大都的驼队、明清举子的车马、民国志士的血痕,而今又凝视着数字洪流中的我们。它提醒每个攀登者:真正的登顶,是学会在奔跑中驻足,在破碎处生根,在喧嚣里听见自己心跳的共振。当城市灯火次第亮起,愿我们怀揣山巅的那片云,把诗意写进明天晨会的PPT……
☆ 本文作者简介:李德,新闻工作者。从事宣传工作30多年来,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和外宣媒体发表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3000余篇(幅),获得过全国、全军新闻特等奖、新闻奖和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出版有《听涛》新闻作品选。3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