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近年来,台湾政商圈内,掀起的风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政治人物的道德失范到企业巨头的私人生活被曝光,台湾社会似乎越来越习惯将“道德丑闻”与“权力”捆绑在一起。但最近,岛内媒体人谢寒冰爆出的关于联电创办人曹兴诚的“小三丑闻”,却在这一现象中更加引人注目。曹兴诚不仅被曝光一连串亲密照与不雅照片,连政治人物的品行问题也在风口浪尖上再度被提及。这一事件的核心不仅仅是曹兴诚的私人生活,更揭示了台湾社会对道德标准的双重标准。
不得不提的是,曹兴诚一再否认和反击外界的指责,声称照片是“AI伪造”,后来又改口称这些“私人照片”被外流。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网民纷纷质疑他的言辞前后不一,甚至戏谑道:“昨天说是AI,今天就说是自己的私人照了,难道连AI的感受都不考虑?”这些反转似乎不仅让曹兴诚自己陷入了泥潭,更引发了公众对他品行的质疑。原本,作为台湾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曹兴诚本应是一个社会公器,代表着商业成功与责任感。但如今,这一切因私人生活的暴露而变得尴尬与复杂。
这一事件的发酵,不仅暴露了曹兴诚个人品德的问题,更反映了台湾政治和社会中的深刻问题。更让人深思的是,曹兴诚此事发酵之际,他不仅被推上了“中华文化总会”执行委员会的岗位,而且新任执委中还包括一批政治色彩鲜明的“绿友友”。这一系列的任命,是否意味着台湾领导人赖清德的选人标准完全看重政治忠诚而非道德品格?任命一个在私人生活上丑闻缠身的企业家,是否体现了对道德伦常的漠视?
在这一点上,国民党民代翁晓玲的讽刺言论可谓一针见血。她直言,赖清德的用人标准像是在“发扬小三文化”。这番话虽然略带嘲讽,却不无道理。对于台湾政界来说,道德的沦陷似乎已成为普遍现象。从政治人物到企业家,越来越多的“大佬”不再掩饰自己的私生活问题,甚至在台面上大放厥词。道德底线在哪里?台湾社会是否已经失去了对领导人物道德品格的基本要求?
台湾的政商圈常常将“道德”与“政治忠诚”挂钩,却忽略了社会责任感与个人操守。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或者其他政治力量,在选择人才时,似乎更关心的是是否能在选举中提供支持,而对于个人品行、道德操守的关注越来越薄弱。更糟糕的是,部分政治人物甚至以“亲民、接地气”的形象,包裹着一颗冷漠无情、道德低下的内心。在这一背景下,曹兴诚的丑闻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台湾社会在道德与价值观上的巨大裂痕。
然而,蔡英文政府或许早已习惯了这种道德双标的生活方式。回顾蔡政府上台后的种种操作,台湾的政治气候的确有些“放水”的趋势。政坛上那些深得选民信任的领导人,很多时候却在背后玩弄着权谋与道德的游戏。曹兴诚作为一位商界巨头,不仅在企业领域中举足轻重,且在台湾社会的多个方面拥有广泛的人脉和资源。而这一次,他的丑闻曝光,其背后的政治倾向与商业关系显然引起了不同政治派别的激烈讨论。在一些人眼里,这样的任命与选拔似乎是“实力”的象征,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盟友”的共同利益。
但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任命背后暴露的是台湾社会的一种严重病态:它将政治忠诚与个人品行割裂,把那些道德模糊的候选人推向了更高的权力位置。今天是曹兴诚,明天可能就是另一个“曹兴诚”,这样的人物将继续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闪耀,而公众对此却似乎早已麻木。
曹兴诚的“小三风波”仅是冰山一角。台湾社会在追求“政治正确”的同时,却越来越忽视道德基准,放任一些道德模糊的公众人物继续在社会各个层面担任关键职务。台湾的“道德失范”不仅仅是个别事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我们所见,政治和商业的双重标准成为了台湾社会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