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之“蛇”

从古至今的图腾文化

黄 伟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蛇的身影频繁浮现,彰显着其非凡的意义。



“蛇”字的演变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它部》记载,“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蛇,它或从虫”。《列子》里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龙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在《山海经》中也有诸多神人珥蛇、操蛇的描述,像夏启 “乘龙”“珥蛇”。

这些远古神祇的蛇身形象,成为了蛇文化绚烂绽放的起点,代表着先民们对天地、生命最初的思考与想象。

“蛇” 字的历史演变

中国的蛇文化历史悠久,对蛇的崇拜和敬畏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说文解字》中对 “蛇”的注解为“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里的“它”最初便是对蛇的专有称谓,后来才逐渐引申为动物类的第三人称代词。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表现蛇形状的文字至少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单画形式,它便是 “虫”的初文。直到现在,在很多地方,人们依然习惯称“蛇”为“长虫”。甲骨文在刻画动物形象时,常常采用立形,“虫”字也不例外。甲骨文中的“虫”字,上面部分如同蛇头,下面则像是蛇的身子和尾巴,十分写实。“虫”其实是“虺”的本字,原本指的是头部呈三角形的一种毒蛇。到了战国时期,“虫”字发生了变化,从“兀”,由象形字逐渐演变成了形声字 “虺” 。

金文继承了甲骨文字形,但也有一些独特的变化。有的金文把棱形的蛇头写成“宀” 形,还在蛇的“大腹”部位加上一竖,这一竖可大有深意,它表示蛇腹中的吞噬物,生动地突出了蛇腹神奇的弹性与强大的消化能力,让人不禁联想到“蛇吞象”的奇妙传说。

市博物馆馆长郭凤武介绍说,在古代,蛇有着“小龙”的美称,被人们看作是智慧、吉祥、长寿的象征。蛇所具有的灵性与敏锐特质,让古人赋予了它隐秘的知识和深邃思考的寓意。在古代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传说里,蛇常常扮演着连接天地的信使角色,传递着智慧和灵感。像《山海经》中神秘的白泽,《白蛇传》里善良美丽的白素贞,都是以蛇为原型塑造的神仙形象,充分展现了蛇的灵动特质和智慧象征。古人还认为,蛇蜕皮的过程代表着新生,寓意着自我的更新与强大,甚至意味着长生不死。所以,人们常常把蛇当作吉祥物,希望借助它的力量祈求新生和长寿。

也正因如此,蛇的形象在中国历代的艺术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古朴庄重的青铜器,到精美绝伦的陶瓷;从意境深远的绘画,到栩栩如生的雕塑,蛇的身影随处可见。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里,蛇的角色更是常常与英雄、神明紧密相连,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元素。以蛇为题材的诗词文赋同样数不胜数,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人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李白在《蜀道难》中写下“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用蛇来衬托蜀道的艰险;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描绘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赋予了蛇豪迈壮阔的意境。这些作品都通过与蛇相关的内容,或叙述故事,或描绘形态,或阐述象征意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女娲从 “蛇身” 变 “人身”

清晨,雨后的青衣江仿佛一幅水墨画卷,江面烟雨迷蒙,远处的山峦笼罩在轻纱般的雾气中,山色如黛,如梦如幻。江水中,一座女娲雕塑静静矗立,她身姿翩跹、洁白如玉,双手高高举起石头,奋力托向天空,在她身后,形如“雅鸟展翅”的建筑,更衬出她的神圣与庄严。

这位“女神”便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大名鼎鼎的女娲。女娲是创世女神,有着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等诸多称呼。她不仅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更是福佑社稷的正神。女娲造人、补天、斩鳌治水等传说,家喻户晓,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她在创世和救世方面的伟大功绩。

“女娲最早的形象是‘蛇身’,经常与伏羲一起出现。”郭凤武说,传说里,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在神话体系中,他们的关系十分微妙,有时是兄妹,有时又化作夫妻,作为固定组合成对出现。伏羲作为上古圣王,始创八卦、发明网罟,开启了人类智慧的大门;女娲则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赋予人类生命,拯救苍生。二者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深受后世的信仰与崇拜。

《文选・王延寿》中记载:“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后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也提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

为什么女娲会以 “人首蛇身” 的形象示人呢?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古人对蛇深深的敬畏和崇拜之情。蛇在古人眼中,是生命力、智慧、变化和再生的象征。有学者研究发现,蛇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得伏羲女娲时期人首蛇身的形象成为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蛇的繁殖方式多样,有些蛇一次就能产下100多枚卵,这在古人看来,是神奇而强大的生命力的体现。

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象征着阴阳交合和生命的起源。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绢画》,更是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古老的崇拜。画中,伏羲手执曲尺,女娲手执圆规,两人交尾而立,仿佛在诉说着天地万物的奥秘。

实际上,不止伏羲女娲,中国远古传说中的许多神或英雄都有着“人首蛇身”的形象,像赤发人面蛇身的共工、钟山之神烛龙、共工的大臣相柳等。

《列子・黄帝篇》就提到,“疱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那么,女娲的形象是如何从 “蛇身” 转变为 “人身” 的呢?这与神话传说中女娲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相关史料了解到,汉代以前,女娲作为独立的创世女神,地位极为崇高。她的形象在《淮南子》《山海经》《楚辞》等古籍中都有详细记载。最初,女娲以大地女神的形象出现,历经化神、化万物,再到造人、斩鳌治水、炼石补天等一系列过程,每一个传说都彰显着她的伟大。

然而到了汉代,女娲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在东汉时期,她逐渐被描绘成伏羲的妹妹和妻子,曾经辉煌的创世神话也慢慢被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所取代。此后,随着“男权”意识的逐渐兴起,女娲的神格慢慢被弱化,她的形象也开始有了向“人身”转变的趋势。

汉代之后,伏羲女娲的形象不断向外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就连边远地区,如吐鲁番、高句丽等地都出现了伏羲女娲像,而且这些画像的穿着打扮还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随着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宋以后的官方开始重视对伏羲女娲的祭祀活动,宋太祖赵匡胤将伏羲女娲列入三皇,三年一祭;元代则每年在三月三和九月九祭祀三皇。

就这样,伏羲女娲逐渐完成了从“人首蛇身”到“完全人形”的转变。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史前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位于市区熊猫绿岛公园女娲广场的女娲补天雕塑(代强 摄,图源:雅安市人民政府网)

在雅安,高达28米的“女娲补天”雕像不仅凝聚着雅安人对女娲的崇敬之情,更体现了淳朴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由女娲文化衍生出的 “三雅”文化如今已然成为雅安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标识和亮丽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来源:雅州史志

作者: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