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少不了各种平时见不到的亲戚朋友相聚,也是因此,有的亲情在原本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延续,或是更加亲密;

还有一部分关系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有很多上大学的网友就受到这些关系的“困扰”,对某些明明不是那么亲近,却还不得不维护的关系十分不解。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样的事情也难免出现在自己家中。

刚退休不久的父亲就因为亲属关系而有了反常的言行——哥哥由于平时在外地工作,所以侄子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到他身边;

我在家乡生活,所以我儿子平时常在父母家中。这“一内一外”“一远一近”的差别,在过年期间显示得更加清楚。

原本性格严肃的父亲,见到侄子回来,不但整天喜笑颜开,更是常常照护他吃东西、给他讲故事,春节更是包了大红包给他,



这让儿子十分不解,并且问道:“姥爷,我的呢?”

谁知父亲一时糊涂,回答道:“你是外孙,哥哥是孙子,能一样吗?去去去,边上玩去......”

儿子告诉我这件事后,委屈地表示“外孙怎么了......”

我私下问父亲怎么能这样对孩子说话,他也有些内疚,说很久没见到孙子了,太高兴了,就没控制住嘴,让我别往心里去,他回头再哄哄儿子。



我表示很愤怒:都什么年代了,还在搞区别对待?他却一脸苦相:那是孙子,是我们家的香火......我被弄得很无语,带上孩子回了家。

也许在很多老年人看来,父亲的想法是没什么问题的。



孙子与外孙:称谓上的差别

在汉语语境下,“孙子”指的是自己儿子的儿子,“外孙”则是女儿的儿子,二者在亲属关系的计算上,同属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孙辈亲属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没有亲疏之别,所以在很多文化当中,是不从称谓上做区分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英语,二者统称为“grandson”。



之所以强调在汉语语境下有区别,也是因为二者的差别也是我们文化当中所特有的部分。

在传统观念当中,孙子由于继承了自己的血脉,尤其是姓氏

所以在很多作为大家长的长辈眼中,是自己家族未来的希望,是要继承自己家族各项事务的。

而传统观念下还存在诸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的婚姻和家庭观,



也就代表着作为女儿的儿子的外孙可能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女婿家中生活,甚至会被视为“外姓人”,

所以,称谓之前也就被加上了一个“外”字,隐含了一种距离感。

所以对于一些老年人而言,孙子和外孙之间自然是不同的,除了社会学的解释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心理学的因素。



有所偏爱,计算成本

大部分人会认为,在亲情来看,关系的亲疏是不应该牵扯上“成本”的,因为血缘和亲缘其实本就已经区别了关系的远近,

就像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所表达的那样,人们是会以自己为中心来判断关系远近的。



其实不然。很多人都难免会在和亲人相处时也同样有所偏爱,甚至会计算“沉没成本(Sunk Cost)”。

比如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就认为:“人们在摄取情感的时候是会考虑感情基础的,他们在情感方面获取的越多,就希望得多越多的感情。”

在一些老人看来,自己已经将“孙子”视为珍宝,也就理应在他们身上花费更多情感;对应的,其也应该对等的回报自己。



心理保障,寄予期望

正如上文所说,“孙子”这个角色在很多老人看来意味着家族的希望,同样,之于个人,孙子能够给他们养老,相当于一种心理上的保障。

但对于外孙而言,其往往并不会给予那么高期望,因为那是“别人的孙子”。

所以自然而然不会将自己晚年的生活托付在外孙身上,最多只是希望其能够对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女儿好。



根据弗鲁姆(Victor H.Vroom)对于期望的研究,个人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期望的影响。

在老人看来,对孙子和外孙期望有了明显差别,自然会在言行上体现出来。

这其实属于一种观念和时代发展脱节的认知偏差行为,因为如今传统亲属结构已经开始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家庭结构,

孙子外孙在这个角度上都是后代,不必太多拘泥于他们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身份和行为。



总而言之,孙子和外孙在亲属层面上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后代,但是在传统文化和一些老人的观念中会有所不同。

这种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个老人过于区别对待二者,就应该有意识地去纠正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