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感觉最近没有收到我们的推送,可能是因为公众号又调整了推送规则,导致推文没有推到你们的跟前。请星标我们,或是多多给我们留言,点赞,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撰文 | 宽宽

编辑|晨仔

在大理时,我时常冒出“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这样的念头,因为天地那样辽阔,万物那样鲜活,自我的世界可以那样安静。

有时焦躁、烦闷,坐到书桌前,电脑桌面常年是一幅石涛的画,看上几分钟,现实世界便向身后退去,自我凝视的镜头被升高、拉远,那些耗费力气编织的生活,轻易就被广阔的天地覆盖了。


● 电脑桌面上石涛的画。

早上常被群鸟的“吵架”声闹醒,它们隔着不远的枝头,互相“叫骂”,有带头的,有附和的,听一会儿会被逗笑。鸟语里仿佛含着情态,有时尖利,有时缠绵,有时欢快,有时婉转地像在撒娇。

坐在窗前吃早饭,看着窗外大树上撒欢儿飞蹿的松鼠,忽然停下,隔窗同我们对视一会儿,再唰唰唰蹿到头顶的玻璃上。

那样辽阔又安静的时空,尤其适合读庄子,“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这样的意涵,适合在静中体悟,而非在脑中思考。

沉溺书中类似御风飞行的心流体验,在那个时空总轻易降临。

前几日,在北京家中翻开,曾经像附着在书页上的,一种时空寂寂的氛围,幽幽地消散了。

又翻看《夜晚的潜水艇》,看到《裁云记》中曾特意圈出的句子:

“在深山里研究海中久已灭绝的巨大生物,有一种甜美的荒诞感。

我并非想成为一名学者,只想找一处深渊供我沉溺。”

当时感到穿越时空的共鸣,再读,多了时光易逝的遗憾。

由由给我念去年在大理时写的几句诗:

生活平平,鸟鸟吟吟。

微风清清,学校欣欣。

如今听来,很有点“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意味。

又念一首,是前年暑假的一个雨天,她写道:

我听着雨落的声音,

我听着万物的声音,

我静静地听着,

坐在灯下,

坐在这灯火通明的地方,

静静地,静静地,

听着......

此时我唱起歌,

仿佛万物都在听着。

翻看她那时写的诗,画的画,或许是当妈的滤镜太厚,觉得充满着虚灵不昧的真性。

边看边对着她一通夸赞,句式反复围绕“世界上最什么的孩子”,她听多了就会怼我,“妈妈你太夸张了,你又没养过很多的孩子”。

假期亲友相聚,问及由时,我通常忍不住赞扬,又想含蓄,效果就难免凡尔赛,由由在旁边听着,冷静地感叹:“我妈又开始夸我了。”

换我怼她:“怎么的,还不能夸呀,你要有这种女儿你也忍不住,你又没有。”

说完,我好歹能收敛一会儿。

她的第一个十年,作为父母刻意而为的,是想要她“见天地”。见天高地厚,见山高水长,见万物自得,知晓人活天地间,得敬畏、谦逊,不要唯我独尊。

若她以后能往文化深处走,逐渐靠近“天人合一”的内核,那些存于生命早期的感受与经验,会帮助她不只将其看作一个哲学命题,而是一种存在意义。

看到Deepseek这样描述AI时代从事文学与艺术创作的人类:“在算法的惊涛骇浪中,依然选择用血肉之躯对抗虚无的勇者。”

我想到庄子,与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革新同步发生的,是个体反复陷入存在焦虑与意义危机,他像预判了人类的预判,不是“对抗虚无”,而是以虚静之心“与万物并生”。

生命是道的显化,是天地间的艺术,千百年流淌的情感与精神,是无数血肉之躯共同的创作。

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不论境遇,一个人有一颗心,就能够承载的,关于存在的永恒意义。

这种意义,是毛姆写的:“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也是鲁迅先生写的:“惟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

我每一次凝视古画,每一次凝神施针,每一次以手写心,都感受着这种意义。

由写下“我听着万物的声音......仿佛万物也在听着”,不过是又一次,这种永恒意义在个体生命中的显化。

思及此,我跟由说,你这首诗我要抄下来贴书桌上,作为提醒——不要忘了万物的声音。

她读罢旧作,意犹未尽,写了首新的,与过去时光相应和:

生活紧紧,车声鸣鸣。

窗外楼楼,房中书书。

同望明月,却各一边。

何时相见?只等夏天。

生活平平,鸟鸟吟吟。

此时已无,只望远方。

微风清清,空气新新。

何时可闻?只知月明。

就这么懂了“思念”,十岁的思念里,没有人事,都是万物。

以及,不得不开始领受一个无法回避的天理——人生所有选择,首先意味着失去。

来到第二个十年,她开始跟我探讨种种“人生道理”,终于来到我的舒适区。

我说,每个阶段都有主题,我们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就像河流改道,离开原来的河道,流入新的河道,如果要把河道都占上,那得发洪水才行,同时也失去了方向。

她立马总结,以前的主题是,“花草树木小动物,开心快乐一萌物”。

新十年呢?她想了会儿说,“强身健体,读书学习,得有本事,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嗯,这是回来北京学的新词儿,我立马捧场,“境界真高”。

这十年,我想你尽情地在阅读中沉溺,在历史中,在文化中,在无数个他者的生命河流中,“见众生”。

去累积命运的常识,去靠近天理的本质,去感受心灵的触动,等待被触动指引,去走向自己的天命。

前人的家训、家诫万语千言,说到这十年,无非要“立志”。

放荡不羁任情恣性的嵇康,写给儿子的绝笔,第一句“人无志,非人也”。因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诸葛亮诫子,“非志无以成学”,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阳明)。

人无志,遇事易魂不守舍,东倒西歪,遇虚无也虚无,遇鸡血也鸡血,无论社会进步还是衰退,都容易成为被存在焦虑与意义危机反复折磨的那个。

再往后,父母无法跟随的那些个“十年”,去行万里路,在事上磨,历经人世的真相,在真实的人生中校准年少时的志向,发展出自己的体验。

一生很快就过去了,但不要潦草地滑过。

若人生实在难如己意,还有心灵世界全然由你主宰。况且人生任何际遇,其实核心都在自己。

一跟她谈论人生,就想倾尽所有,喋喋不休。人们反感“爹味儿”太重,我想我这算不算“妈味儿”。

其实旁观生命成长,她是颗什么种子,要长成什么样,不在父母的想象中,常觉有更潜隐的力量,在暗中驱动。

如她常跟我说:“我觉得我们的世界是被操控的,被一种我们想象不到的更高的力量操控着。”

我也这么觉得。

是不是纪伯伦也曾有这样的了知,才会写出:“他们(孩子)的灵魂,住在‘明日’的宅中。”

而我们,只是“暂时替宇宙保管她”。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宽宽写字的地方

本文作者:宽宽,写作者。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Read More


好好虚度时光

更美,更自由的可能

公众号|视频号|微博|豆瓣|荔枝FM|小红书

搜索:好好虚度时光

应聘撰稿人请发送“应聘”至后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