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的沂蒙山区,硝烟与暴雨在战场上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率领十万将士,将国民党整编第11师围困于南麻镇的钢筋水泥堡垒中,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围歼战,却因毛主席一封“快撤!这是陷阱!”的急电而发生转变,再一次让世人看到毛主席洞察秋毫的战略眼光。
南麻战役的序幕,早在孟良崮战役的余烬中就已拉开,1947年5月,粟裕全歼张灵甫整编74师后,蒋介石愤怒之余启用范汉杰重整旗鼓。范汉杰不愧是黄埔名将,他用独创的“滚筒战术”将九个整编师组成密不透风的进攻集群,如同钢铁洪流般压向沂蒙山区,即使一向以善打“神仙仗”著称的粟裕将军,看到眼前的战场局面也感到一筹莫展。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战术体系,粟裕不得不改变战术应对,他向中央提出分兵鲁南、鲁中的办法,以此调动敌军,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将军的建议:支持华东野战军外线出击,而且作出三路分兵出击的批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七月分兵”。当时三路兵马的战事非常胶着,每一次都是难啃的骨头,时间临近7月中旬时,国民党军从鲁中陆续抽兵西援后,留在鲁中地区的尚有国民党的整编第11师、64师、25师和第9师。
7月15日,陈老总与粟裕经过周密研究,决定对沂源县南麻地区的整编第11师发起围歼作战,以此来策应外线部队的作战行动,他们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准备以优势兵力迅速消灭敌军。7月17日,华东野战军内线的四个纵队按照预定部署,分路迅速开进,粟裕亲自指挥第2、第6、第9纵队,共计7万余人,对南麻的敌军整编第11师发起总攻。
在这次围歼计划中,粟裕想利用三倍于敌的兵力速战速决,争取一举歼灭敌军,战斗打响后初期进展顺利,仅一天便攻占外围据点,逼近胡琏师部。然而,胡琏的防御体系远超预期:子母堡群以母堡为核心,子堡环绕形成交叉火力,我军攻克每个碉堡都要付出上百人伤亡;同时天公不作美,持续十余日连降暴雨,导致我军弹药受潮失效、重炮无法运输,部队在泥泞中行动异常艰难。
胡琏依托工事死守,并利用照明设备全天候监控战场,使华野擅长的夜战失效,粟裕指挥三个纵队昼夜猛攻,尽管歼敌3000余人,但暴雨中的泥泞战场严重削弱了我军的兵力优势,而且也给我军造成很大的伤亡。就在战事胶着之时,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正在仔细观察军事地图,他根据有限的情报,从细枝末节中进行了一场战略推演。
毛主席注意到范汉杰反常的兵力部署:胡琏孤军深入却无友军策应,消失的邱清泉兵团更显蹊跷,毛主席在地图前沉思:范汉杰用兵谨慎,断不会让嫡系部队自陷绝境;胡琏素来狡诈,岂会坐以待毙?之后他突然拍案说道:“这是范汉杰的陷阱!”随即他发出急电告诉粟裕:“快撤!这是陷阱!”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预判是正确的,当粟裕试图通过分兵鲁南、鲁中调动敌军时,他没有想到范汉杰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看他把胡琏整编11师孤悬于南麻,其实他是想诱使华野主力深入,想要在南麻围歼粟裕,以此报不久前的孟良崮战役之仇。而胡琏这位被毛主席称为“狡如狐,猛如虎”的将领岂会坐以待毙,他早已在南麻构筑了2000余座子母堡,只想请粟裕“入瓮”!
当时粟裕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后虽心有不甘,但仍果断执行命令,他留下部分部队佯攻迷惑胡琏,主力趁夜色向西北突围,与刘邓大军形成策应,撤退途中侦察兵发现,邱清泉兵团先头部队距南麻仅剩半日行程,华野若迟撤12小时,十万将士将陷入四面合围。此役虽未围歼胡琏,却保存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两个月后的沙土集战役歼灭整编57师积蓄了力量。
粟裕战后大赞毛主席高明:“主席的远见卓识,让我们在鬼门关前勒住了战马”,南麻战役是粟裕军事生涯中少有的失利,同时也看到毛主席的高明战略预判。众所周知,战役的复杂性与天气突变、敌军工事创新、援军协同等等密切相连,南麻战役恰好符合这些因素,这场战役因毛主席的准确预判而成为解放战争中“战术服从战略”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