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武清区黄花店镇的蔬菜大棚里,一位外国友人来来回回忙碌着,正在检查蔬菜的长势。他就是澳大利亚人丹诺多尔索,中文名叫熊凯,目前是在天津工作和生活的一位农民。
熊凯本科就读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大学期间,他结识了很多从中国到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他从这些朋友的口中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对这个神秘又遥远的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熊凯:第一次来中国是2004年,和我的大学同学一起到天津、北京和香港这三个城市。当时虽然没有社交和打车软件,但我感觉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特别有意思,就是有神秘的感觉。喜欢天津,我感觉天津是第二故乡。
2006年,熊凯通过申请如愿以偿来到南开大学学习中文。天津人的热情好客让他很快融入这座城市。熊凯发现天津周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得很好,特别是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与自己绿色环保的理念一拍即合。于是,熊凯毕业后选择了一份不寻常的工作——在天津种地,做一名勤劳的农民。
熊凯:毕业后我在天津过了一段时间,看看我能干什么。为什么我选择农业?我感觉这是一个机会——大家都喜欢吃天然的、健康的食品,这个行业对我来说比较合适。
经过多方调研,熊凯最终选择了在天津武清区杨村街安家。这里距离河北省和北京市都不远,绿色农业发展前景好,农产品可以辐射京津冀。同样是种植户的邻居刘军,在生活和事业上都给予了熊凯很大的支持,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
刘军:认识熊凯是在2013年,他通过朋友介绍,从我这儿租了几个棚,从事农业种植工作。确实很惊讶,国外的人租地干农业,我也是头一次接触。后来深入了解,他对农业不光是爱好,而且还亲自动手做农业,比如这些水培的设备都是他自己做的。
熊凯:镇政府还有本地朋友都支持我做这个项目。如果有什么困难,我可以直接和他们沟通,他们都会帮忙,所以我特别感谢。我和当地人相处很好,虽然国籍、语言文化不同,但是他们对我都挺好的。黄花店镇政府支持我、支持附近农场的朋友,我们有困难、有问题,可以互相交流怎么解决。
天津武清区黄花店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宇表示,非常欢迎和支持熊凯到黄花店镇创业。
王宇:2023年我们黄花店镇受到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影响,设施农业棚室不同程度受灾。灾后我们积极对接补贴资金、补贴政策,包括熊凯在内的受灾农户都在我们的补贴范围中。
刘军说,他从事了20多年的农业种植工作,非常乐意将育种育苗的经验传授给熊凯。他也从熊凯身上学到了很多,两人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刘军对有机农业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并把一些无公害施肥除草的方法运用到蔬菜水果的种植过程中。
熊凯:原来我们做的是无土栽培,现在我们做的是专门的沙拉用菜,这是国外的品种,西餐的芝麻菜、羽衣甘蓝、绿皮菜、迷你萝卜等等,种了大概有五六个品种的菜。我们现在做的是平台的生意,支持本地的农场做销售。
随着京津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步伐加快,中国的电商平台新模式为熊凯提供了推广农产品的新思路,比如顾客在网上下单后,熊凯会立即从地里采摘新鲜蔬菜,24小时内就通过物流送到客户家中。
熊凯:我们大部分的客户都在北京,所以每周有一次我们通过快递发菜到北京,也有河北、天津的客户。
刘军:农业其实是一个很难的行业,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很大。熊凯对农业比较执着,百折不挠。
熊凯说,自己人生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天津。这里的一切都让他热爱。
熊凯:这样的生活很充实,我已经习惯在中国生活。未来想继续留在中国,这个项目,我感觉前途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