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实验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说这项研究的结果之一是“减少食量的40%可以最有效地延长寿命”。笔者的一位朋友看到这个研究结果时,不禁感叹:“少吃那么多,真的会很饿啊!”

我们到底要不要用少吃挨饿来换取长寿呢?其实,提出这类问题的朋友可能没有仔细阅读这篇研究论文,或者未能充分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事实上,该项目的研究者并没有断言少吃一定有利于长寿。那么,这项研究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洞见呢?


减少食量带来的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尚未得到充分展示

在探索动物通过减少食量延长寿命的实验中,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问题是,实验动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与人类实际生活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动物生活在人为控制的舒适环境中,不受气候异常、气温波动、意外灾难或病毒侵扰的影响。即便食物供应减少,它们也能按时获得食物,无需担心断食,也不必耗费精力寻找食物。然而,即便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食量最少的动物组仍然出现了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和更易感染的现象。

相比之下,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远非如此稳定。我们随时可能遭遇气候异常、气温骤变、病毒攻击,食物中可能含有危险的致病菌,甚至可能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在这些应激情况下,那些日常摄入食物较少的个体,由于应激能力差、免疫功能低下、缺乏营养储备,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已有研究显示,“最低限度营养”会显著降低动物的免疫力。所谓最低限度营养,是指仅能维持生命,但能量和营养摄入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勉强生存。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缺乏与细菌、病毒抗争的能力,也难以应对各种灾难和逆境。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财务管理,有些人生活宽裕,有一定的储蓄,不必为金钱烦恼,即使遇到麻烦也能依靠储蓄度过难关;而另一些人则生活拮据,手中没有积蓄,一旦遭遇灾难或疾病,就可能陷入困境。

生活不易,压力无处不在。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身体处于匮乏状态,缺少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作为应急储备呢?

“少吃”需结合运动量和生活消耗来衡量

人们常说:“吃和动要平衡。”“少吃”并非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取决于食物摄入与身体消耗之间的平衡。如果身体消耗量大,即使食量看似不少,实际上也可能处于节食状态。

以马拉松运动员为例。他们每天训练强度极高,要跑数十千米,能量消耗超过1000千卡。对他们而言,长期按照普通人的能量摄入进食必然导致身体严重损耗。那些久坐不动、工作不繁重的人,每天的能量消耗则相对较少,可以相应减少食量。

实验动物生活在无精神压力的环境中,无需学习和工作,也不受焦虑和沮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即使食物总量减少,它们也能通过减少活动来节省能量,无需担忧食物供应。相比之下,人类需要面对激烈的学习、工作竞争和人际关系压力。在压力状态下,我们的心率、血压升高,肌肉紧张,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需要更努力地工作,这会增加对营养素的需求。即使在佛家和道家的辟谷、少食实践中,也需要配合打坐念经、闭关修行等措施,以降低身心压力,减少能量和营养消耗。


人类与大鼠、线虫不同,我们能够控制食量。大多数人不会每餐都吃到“十分饱”,而是吃到“舒适饱”,胃里留有余地。如果在“舒适饱”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减少食量,则可能无法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很少见到长寿老人是通过故意少吃、制造饥饿来实现长寿的。长寿老人通常胃口良好,消化正常,但不会暴饮暴食,饮食量和饮食结构相对固定。

因此,在面对这些研究结果时,我们不应急于生搬硬套,也不应简单将其概括为“少吃必然长寿”。我们应该评估自己是否真的吃多了,是否真的需要减少饮食量。毕竟,大多数人生活在充满病菌侵染风险和身心压力巨大的环境中,且不确定自己是否拥有能够通过忍饥挨饿而长寿的基因。如果你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少吃可能不是你的主要健康措施,培养运动习惯、增加肌肉量、改善体脂率、提升脏器功能可能更为关键。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2A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