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大山深处,20岁的农加贵被面前“麻风村”的景象惊讶到说不出话来——土坯房漏风漏雨,12个孩子挤在借来的卫生室里,孩子的父母因疾病肢体残缺,却用近乎哀求的眼神望着他这位年轻教师。

面对传染病的危险,他有那么一瞬间想转身离开,却被内心的声音一把拉住。

“这些孩子怎么办?”


2月18日,农加贵在落松地小学给孩子们上课。


2月18日,在落松地小学,农加贵在课余时间和学生聊天。


2月18日,农加贵(左一)在落松地小学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孩子们目光中的纯真、无助和渴望,让农加贵毅然选择留下,成为这里的小学教师。

没有黑板,他找来木板涂墨;没有课本,他四处借旧书;没有粉笔,他用石灰块写字……

面对六个年级的课业压力,他一个人讲课、备课,从早晨工作到深夜,像陀螺一样连轴转,只为让这些别人眼中“另类”的孩子能读完小学。


2月18日,农加贵在落松地小学为孩子辅导功课。


农加贵在落松地小学给孩子们上课。


农加贵(前排左二)与落松地小学第一届毕业生、当地村干部的合影。

199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填报家庭住址时,农加贵颤抖着写下“麻风村”的新名字“落松地”——取自当地花生的别名,寓意“果实虽丑,内心香甜”。

当12名孩子以远超录取线的成绩考入县城中学时,招考老师惊叹:“落松地的孩子怎么这么优秀?”农加贵攥着成绩单,泪水模糊了视线。

“光芒终于刺破了山间的阴霾。”


2月18日,农加贵(右二)在落松地小学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2月18日,在落松地小学,农加贵(中)下课后和学生挥手告别。

此后的日子里,农加贵不仅是落松地小学的教师,还是炊事员、电器维修员、扫盲班讲师,村里人有困难都会想到他。他曾因为“麻风村”教师的身份,遭人嫌弃、被人误解,但他坚持初心、不曾放弃。


2月18日,农加贵(中)在落松地村村民家中走访,了解村民生活情况和孩子学习情况。


2月18日,农加贵(中)在落松地村的村民家中走访。


落松地小学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现代教学楼。


2月18日,在落松地小学,农加贵下课后和学生挥手告别。

如今,落松地小学也有了新面貌,土坯房变成了现代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成了医生、教师、警察……2023年,农加贵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将边疆教育的呼声带到北京。

现在,年近花甲的农加贵仍站在落松地小学的讲台上。他说:“我愿做一盏不灭的灯。”

这盏灯

温暖了深山

照亮了未来


2月18日,农加贵和学生们在落松地小学操场上合影。

来源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王乙杰 报道员 王国礼 罗永伟)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