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25新春读书会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做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对于中国教育“为什么”与“怎么办”的追问越来越迫切,为此,我们要下决心变革理念,推行回归常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
杜骏飞
『教育不是培养制式产品』
这几年,尽管推出了“双减政策”,但是补课现象仍屡禁不绝,甚至在有些地方越来越严重。很多孩子小小年纪手上已经长出了老茧,因为作业写得太多了;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为了辅导孩子做作业而身心崩溃。
有学生坐在电动车后座上,趴在妈妈后背上做作业,媒体把这写成了励志故事进行传播。我认为这是非常荒谬的。我们不能一边喊着减负,一边让家长和孩子筋疲力尽,这显然是有违教育常识的。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超载的学习压力,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从人的养成来说,在中小学阶段,比课业成绩更宝贵的,是养成“元能力”,也就是孩子主动适应环境与自我成长的能力。为此,应该让孩子身心得到舒展,让他们睁眼看世界,融入群体,保持运动,学会思考,而不是只做作业、拼学业。但是,大部分中小学并不重视这些,而只把学生当成创造教育GDP的工具,这是不道德的,也是反常识的。
所以,呼唤教育回归常识,这意味着——知识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是基于场景的学习,而不是死背书本、死做作业;教学不是无机的,而是有机的,要结合社会生活培养孩子,而不是空洞说教;教育运行不是管制的,而是激励的,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自我学习能力;教育评估也不是一律的,而是多样性的,因为教育不是培养制式产品,而是培养丰富多彩的人。
『坚定地爱,耐心地等待』
很多家长问我:在巨大的教育压力和焦虑情绪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整个家庭在教育观念上需要重整,可以通过开家庭会议的形式达成共识,明确培养孩子的目标以及如何培养孩子,并让孩子也参与其中。
其次,家庭教育要对冲学校的某些不良教育。如果学校压力太大,回家就要给孩子缓解压力;如果在学校里不快乐,家里就要给孩子快乐;如果学校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里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老师不够尊重孩子,家长就要捍卫孩子的尊严。
总体来说,不论家庭条件如何,都要为孩子量身定制长期的规划,而不是完全听从学校的指挥。家庭规划可以根据孩子的天性、天分和兴趣动态调整,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千篇一律的学生。
如果要我给家长提建议,那么务必请记住这几个关键词:陪伴、倾听、理解、答疑和鼓励。如果学校里的压力很大,孩子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时,家长应该怎么做?我有两句话相赠:第一句是坚定地爱。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孩子爱,只有爱,才能让孩子的身心逐渐苏醒,只有身心苏醒,才会形成自我驱动。第二句是耐心地等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有的孩子早开窍,有的孩子晚开窍,家长要坚韧不拔地等待。
记住,不要和隔壁孩子比较,不要什么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要为了眼前的一点成绩让孩子过早透支,从而丧失成长的可能性。
『常识大于一切』
什么是常识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健康、健壮和健全,而不是追求分数、升学率和考评效果。
常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确保全身心综合养成,避免人格发展中的风险。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躯体、心智、情感和心理融为一体的人。如果这四者融为一体,孩子就不会有多少心理危机,无论学习成绩如何,他都会成为有教养、自信且一往无前的人,他的人生也会更加健康、更加幸福。
常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元能力”的培养,包括情感能力、认知能力等;三是通识性知识的培养。在人文、社会和科学这三方面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无论学生将来读什么学科,都会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
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足够的常识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机勃勃的人。在此,我诚恳地希望所有中小学老师和家长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再不这么做就真的晚了。
我想再重复一遍:比起知识、成绩和学历,常识教育更为重要,它能让人拥有丰沛健全的情感、清澈深刻的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生的财富。常识大于一切,常识决定一切。
『学校不能只顾考评』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标题是《我妈是北大教授,我初中都没上完》,讲的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孩子初中退学以后,自学修自行车、修电脑,还在网上辅导别人家孩子的化学作业,后来选择了摄像工作,并在这个行业干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同行的尊重。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教育更包容一点,教师更有耐心一点,给他的空间再大一点,那么他的学业和人生可能会更顺利。
举这个例子是想强调,我们今天的教育一定要反思,学校不能只顾考评,而要把人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学校的使命不是管理,不是选拔,而是关怀每一个孩子。
去年,我在一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有近50个家长和孩子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在初二甚至初一时就已经感受到巨大的学业焦虑。我想,当这些孩子到了初三和高中时期,心理危机一定会更加严重。然而,在家长们的调查问卷上,他们都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
这种反差真的很讽刺。一方面,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另一方面,几乎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把孩子置于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最后,孩子扛下了所有,牺牲了快乐,甚至牺牲了所有的活力和热情。这一切,老师和家长有没有想过呢?
压力阈值是一个孩子承受压力的合理数值。孩子不能只快乐、不学习,他需要有一定的压力,否则不能成长。但是,也不能让孩子承受超出他的年龄所能承受的压力,压力过载肯定是不行的,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对于学校来说,切不可通过对学生进行施压的方式来获取教学业绩。对于老师来说,则不能把每个孩子都放在同等的压力之下,而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单调教育是危险的』
现在很多家庭都让孩子保持“两点一线”,即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所做的事情也很单调,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们的性格都很单调,我称之为“纸片人”或“单面人”,甚至可以理解为“二维生物”,就是那种一直趴在桌子上做作业的生物。
这种单调教育是非常危险的。当孩子成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成为“扁平的人”。你会发现,他们走在路上面无表情,即便看到开心的事情,也露不出微笑来。他们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不善于理解复杂的事物,不善于处理一些社会情境下的问题。他们遇到挫折时,会感到困惑、抑郁,缺少反抗精神。长期来看,他们因为没有个性和批判性思维,也就没有了创造力。虽然,他们能完成作业、背诵标准答案,能够升入大学,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放弃了成为人才的可能。他们没有焕发出自己的天分,没有成为自己最好的样子。
为了避免单调教育,要从家庭做起。如果学校的教育太单调,家庭一定要给孩子足够丰富的营养,比如艺术、娱乐、体育以及社交、家庭的温暖。
只有内心丰富的孩子,才足以适应丰富的社会,才足以实现丰富的人生。这是父母一定要牢牢记住的。
『搭建爱的阶梯』
怎么才能够让孩子身心健康?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注意。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都是被注意到的一个特别的人。其次,他是被理解的人,同时也是被尊重、被承认的人。
被注意、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认,这四者构成了一个爱的阶梯,这也是常识教育的阶梯。如果长时间缺失爱的阶梯,孩子就会变得孤僻、自卑、焦虑,甚至自暴自弃。
有些孩子在班级里很早就成了路人甲,因为他不是学霸,不是学生干部,也不能为集体带来业绩,于是他不被老师关注,也不被同学们所注意。渐渐地,他也认同自己是个完全不重要的角色,变得更加低落和沉闷。进一步地,因为不被理解,所以他也不会尝试去理解别人。不被尊重,他也就不会尊重别人。不被承认,他也就丧失了一个人成长的起码的自信。时间长了,他就会出现疏离社会的人格特征。
所以,对于培养人来说,搭建爱的阶梯比提供金钱和物质要重要得多,这是一个人自发成长的最重要的动因。
一个孩子无论成绩如何,首先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将来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然后,他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激励,成为最好的自己。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对家长来说,家庭其实是用爱来培养孩子的,不是通过管和教,更不是拿父母自己的愿景来规划孩子的一生。
学校教育也要明白,老师真正的职责、真正的能力,无不体现在让学生被注意、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认上。如果学校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好学校。如果老师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培养人生的“元能力”』
“天赋”这个词,似乎人人都懂,但我想说,它的本意是有所长有所短,有所会有所不会,甚至有所为有所不为。
天赋的本质告诉我们,孩子偏科是一种常态,而所有学科门门优秀才是特别的、偶然的。比如,孩子语文好、英语好、数学不好,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什么叫天赋?天赋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有你的强项,也有你的弱项。
重视天赋,就要能够容忍孩子身上那些平庸的地方。在此前提下,要鼓励他把自己的天赋发展到最好。
那么,对于比较弱的学科该怎么办?鼓励他跟上就可以了。也许你会问:那不就考不上清华北大了吗?我想说,只有逼着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才算是尊重天赋吗?恰恰相反,逼着每一个孩子去考清华北大,这才是真正的不懂教育。尊重孩子的天赋,才是教育的常识。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教育。教育问题不只是学校或家庭的问题,它是社会问题,是关乎整个国家的大问题。
如前所述,常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生的“元能力”,它包括观念能力、情感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内省能力。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只关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具体的学科知识,却不培养“元能力”,孩子就会沦为考试机器,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而观念、情感、认知、交往、内心意识,这些能力才是孩子一生发展的澎湃动力。这也是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的关键。
我希望有一天,健康、健全的常识教育能够覆盖小学、中学、大学乃至职场。这种回归常识的教育,能够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尊重每个普通人的一生——尊重他的天赋,尊重他的兴趣爱好,鼓励社会交往,至关重要的是,还要让他感受到亲情和友情。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有独立性、创造性、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一代人。
原标题:杜骏飞:我们不能一边喊着减负,一边让家长和孩子筋疲力尽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来源:作者:杜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