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通过12345和信访渠道投诉总量显著减少,投诉处理的满意率和解决率显著提升”“各方资源在基层一线汇聚,区域治理效能提升”“通过数字赋能,及时发现处置问题”……近日,北外滩街道综合网格(片区)实体化运作两周年成绩单出炉。两年多来,这一“党建引领、片区统筹、多方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在摸索中不断前进。2023年1月,北外滩街道启动片区实体化运作。街道设立东、中、西三个片区,处级领导担任片区工作站指挥长,副科级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站长,街道城管、城运、城建等部门人员下沉片区常驻办公,其他业务科室及市场监督所、公安派出所等区属派驻单位派遣联络员。各片区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力量整合、业务互助、问题共商。2024年3月,街道在三个片区建立片区楼宇组,让楼长成为片区与企业之间的连接点。楼宇反映的各类治理问题,由楼长反馈到片区协调解决。同年8月,街道在三个片区分别建立街区党支部,联系服务新兴领域群体。今年1月,街道与属地派出所协商一致、微调网格,实现街道片区和警务网格按“一对多”模式对齐。



高效处置问题,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片区实体化运作的初衷,是推动各类问题处置形成工作合力,各项疑难杂症快速有效得到解决。例如,有居民投诉反映,家门口新设综合杆路灯带来光污染无法正常生活,但实施方认为路灯间距、高度等都有相应标准,难以调整。街道西片区工作站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到现场踏勘,听取居民意见,统筹考虑管线布设条件、道路照明技术标准和减少对居民影响多方面因素,反复比较和会商,最终达成解决方案。在综合杆旁由街道改造一处废弃公共空间,市综管中心在顶部设置四个高度、照度相对较低的替代光源。目前,该公共空间“乍物社”已改造完毕,替代光源使用效果良好,居民对解决方案表示满意。下一步,片区工作站将组织小区居民、周边商户对“乍物社”的功能进行共商共治,打造一处展示乍浦路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和服务居民、商户的“微阵地”。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片区工作人员表示:“遇到问题不绕道、遇到矛盾不上交、遇到困难不退缩。在一次次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各片区工作站针对城区治理各类顽症,联动派出所、市监所、城管执法、文化执法、消防支队、建管中心等执法力量,各方资源在基层一线汇聚,提升了区域治理效能。随着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的推进,沿街商户、外卖快递小哥等群体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共同参与治理”。以乍浦路美食街道路改造为例,街区党支部组织沿街商户,聚焦“乍浦路美食街长期形成的道路两侧无序停放非机动车、行人车辆混行”这一顽疾,共商解决方案。片区工作站协调建管、交警等部门根据大家共同意见,进行路面沥青重铺、行人隔离栏设置等硬件改造,商户达成易地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共识。改造实施后,商户们非常珍惜成果,自觉遵守管理措施,街区通行秩序和道路环境显著好转。

此外,北外滩街道还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创新助力精细治理。街道试点运用物联数联智联,开发沿街店铺综合巡查、网格案件处置、第三方巡查保障队伍智慧工卡监管、视频巡逻、物联感知等功能场景,将基层“末梢”转化为治理“前哨”,进一步提升问题发现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尤其是,片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市容门责、垃圾分类、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爱国卫生等方面22项巡查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多头反复检查。该平台投入运行以来,三个片区累计完成沿街店铺综合巡查2万余家次,发现和整改问题1500余条。

接下来,北外滩街道将继续深化优化片区实体化运作机制,做深做实党建引领下的城区治理,聚焦“抓紧推进三个片区功能性党组织组建、依托数字赋能提升片区治理能力、加强片区队伍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创新举措,努力打造“多格合一”高水平基层治理的样板和标杆。

记者:张雯珵

图片:北外滩街道

编辑:张雯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