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贵州的许多地方,每当夕阳西下,或是晨光初破,大街小巷里都会时不时地飘来一阵阵“纳雍无烟煤”的叫卖声。
这样的叫卖声,总是会打破清晨的宁静,淹没黄昏的喧嚣 ,把人们的想象带向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馨场景。
也会把人们的渴望带到了那飘起炊烟袅袅、满是浓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的厨房。
更会把人们的思绪带到大唐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中的那种种现实而又令人辛酸的感人情节。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在白居易的诗中,有一位年迈的以卖炭为生的老翁,他常年伐木烧炭于终南山深处的山林中。
他额上刻满了岁月的辛酸,而他斑白的头上,苍老的面上,乃至破旧的衣服上,皆落满了炭火的尘灰,两手更是被炭火熏得漆黑如墨。
如此造型,恐怕人人见了都会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又有几人知道,他可能是撑起一个家庭全部希望的顶梁柱,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最无奈的选择。
学生时代,我们都未曾经历过人世的辛酸苦楚,都未曾尝过生活的烦恨艰难。因此读《卖炭翁》,仅仅是为了考试。
这样读书,使得我们虽然能够把《卖炭翁》背得滚瓜烂熟,常记于心,却未能真正的理解其中深意。
只觉得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仅仅只有100多字,但却是针针见血,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无情。
而诗中所描述的卖炭翁的一切悲情与苦难,都与我们正在读书的学生毫不相干,甚至是遥不可及。
可如今踏入社会,当耳边又再一次传来了“纳雍无烟煤”的叫卖声时,让人不禁又想起了学生时代所阅读的《卖炭翁》。
特别是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句子,更是勾起了心中一种莫名的辛酸与同情。
此时,《卖炭翁》不仅仅再是一首诗,而是引起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问题。而其中的卖炭翁,与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多人竟是那样的相似。
而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卖炭翁”,他们为何能像卖炭翁那样情愿地去做那些又脏又累的工作?他们又为何甘愿忍受如此艰难的生活,而又不愿寻求改变呢?
事实上,如果有机会改变,谁又不想改变呢?试问,普天之下,谁又想永远困在苦难的泥淖之中?谁又甘心永远徘徊在温饱线上?
放眼我们今天所在的世界,那些拥有高学历,拥有渊博知识的高材生,就一定能够找到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否则也不会有遍地都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
那么,连高学历高水平的大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你又怎么能认为白居易诗中那又老又不被社会认可的卖炭翁不想改变自己呢?
所以,只有在底层挣扎过的人,只有在“草根阶层”奋斗和拼打过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年迈的卖炭翁的处境,而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一个人都如一粒沙,而社会就是浪簸天涯的大河,我们被它滔天的波浪反复地淘洗,直到成为它想要的对象,我们才得以生存下来。
此时的我们,早已被淘洗得伤痕累累,才意识到自己已伤得体无完肤,于是便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命运抗争。
但是,懂得与命运的我们,又比“卖炭翁”好得了多少呢?我们都知道,卖炭翁明明知道天寒地冻,衣裳单薄,却还希望天再冷一点,以便能把碳卖出个好价钱。
所以尽管他两脚深陷雪中,尽管他人困牛乏、饥肠辘辘,也要到市场上去寻找买家。因为只有卖了炭,他才能解决身上的衣正单,才能解决一家人的衣食问题。
而我们生活中的“卖炭翁”,可以说到处都是。比如那满街跑的外卖小哥,他们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风霜雨雪,都得按时把快递送达。
记得一个暴风骤雨来临的夜晚,当时雷声大作,闪电交加,而且已是凌晨一点,我却还看到了窗外仍在奔忙的外卖小哥。
他们不避风雷雨电,不偷空歇息,他们只是看了一眼那些已经熄灯歇息了的人们,便又一头扎进了雨中,继续未完的工作,只为能得到一个好评,只为不被别人投诉下岗。
又比如我有一次遇到的一个筑路工人。在七月如火的天气里,他头戴一顶安全帽,身穿一件被汗水与尘灰染黑了的衬衣,外面还穿着一件有安全标志的工作服。
他和他的工友们从很远的地方扛着建筑材料,运往建设中的桥梁上。而那高悬在两山之间的大桥,下面还飘着朵朵白云,平常人从这桥上往下望,胆儿肯定得吓破。
可就是在这样的大桥上,我所遇到的这位建筑工人却日日行走在上面,劳作在上面,因为他要养活一家人,还要为正在上大学的儿女赚取生活费。
不过,在所有的“卖炭翁”中,我最熟悉的人是我高中时的一位同学。有一次,我在大街小巷的小商贩们的叫卖声中听到他那熟悉的声音。
我便循着这熟悉的声音追寻而去,穿过了好几条街,果然发现这叫卖声真的是我的那位高中同学发出的。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这样的声音,因为它能为大家带来各种好吃的小吃,然而这样的职业,却是没有人看得上,甚至是嗤之以鼻。
可如今我的这位同学,为了生存下去,为了养家糊口,却早已顾不上太多的面子,大街小巷地沿街叫卖,走村蹿寨地推销。
总的来说,不管是日夜奔忙的外卖小哥,还是高桥上冒险筑路的路桥工人,抑或是我那沿街叫卖的高中同学,他们永远都只能拿一份勉强能养家糊口的工资,不可能过上有多富足的生活。
而反观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又与“卖炭翁”有何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对于《卖炭翁》诗里的故事,我们何必妄加评判?因为那文字,每一笔都浸透着生活的沉重与无奈,每一句都是对人性深刻的剖析与共鸣。
而且,诗中所述之事也并非只是卖炭翁一个人的苦难史,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不易察觉的脆弱与坚韧。
卖炭翁的艰辛,何尝不是我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写照?他的坚韧与不屈,又何尝不是我们在逆境中坚持的写照?
所以,我们与诗中的卖炭翁有太多的共通之处,那份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那份对未来的期盼与渴望,都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因此,读《卖炭翁》,不仅是在读一段历史,更是在读我们自己,读那份共通的人性光辉。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