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宁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何为英雄?——风樯动,龟蛇静。”1月28日,在2025年央视春晚武汉分会场,上百位“平民英雄”诗歌对答。
黄鹤楼前,戴着厚镜片、身着中山装的曹博站在第二排“C”位,他是这群人中唯一的00后代表。
2024年9月,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曾为职校生的曹博摘得电子技术项目金牌,成为世界冠军。今年1月10日,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23岁的青年教师曹博收到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记大功”证书。领完证书后,他马不停蹄赶回实验室为学生解答技术难题,直至黄昏才离开。
曹博在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学习期间,参加了几次省、市级比赛,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他越挫越勇。
2020年,18岁的曹博闯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赛,获得第四名的成绩,然而在次年的国家集训队选拔赛上却因失误惨遭淘汰。之后,在教练周仕林的鼓励下,做足准备的曹博在冲刺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闯入国家集训队。2024年,他以教师身份参加选拔赛,拿到了世界技能大赛入场券。
电子技术项目的角逐,要求选手在17小时内限时完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编程及智能设备调试三大环节。备赛一年信心满满的曹博没想到首轮就遭遇了“滑铁卢”,倒计时结束,压控振荡器设计没能完成。
“保持冷静,这不算失败,只是后续环节必须零失误。”曹博迅速调整心态,凭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操作高分拿下编程与电子指南针设计两项比赛,最终以727分的成绩在18名选手中排名第一。
曹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上领奖台时,他手心的汗浸湿了国旗。但面对镜头,这个小伙子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的是声音沉着,目光坚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站在领奖台上的曹博用行动证明,任何一个行业的荣誉感都是靠努力和汗水拼来的。从无名小卒到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曹博从未停止奔跑。
“小时候他就是个拆家能手,但每次还都能修好,让人没法批评他。”曹博的母亲回忆,“有一次家里电视机坏了,我们本想送去维修,没想到曹博放学回来,鼓捣了一会儿,就给修好了。”在家人的记忆里,曹博对电子器械制作和设计的天赋很早就已显现。
2017年,15岁的曹博拿着自己组装的电池测评仪器,在中考分流的十字路口,和家人商议想要报考中职学校。
曹博的中考分数过了普高线却想去读中职,开始母亲很不解。“他从小就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很少意气用事,一直都有自己的目标。”曹博的母亲告诉记者,看到家里垒起5层高的工具箱,想起他房间里满满当当的“实验品”,母亲决定相信儿子的选择。最终,曹博以班级最高分考入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入校后,曹博坚持教室实验室两点一线,加入集训队后,上午学理论,下午练技能,晚上总结经验。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于专业学习。“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练习一个新技巧,我都激动得睡不着。”曹博说。
今年寒假,曹博从选手转作教练,“成为竞赛教练不是终点,是新起点,专注教学、钻研技能是我面前最重要的事”。如今,他一边准备通识课程,提升教学能力,一边将自己的参赛经验传授给学生。
曹博常说,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提高技术精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在学生眼中,曹博严厉又细致,学生们训练到几点,他就陪到几点。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上普高读大学视为唯一的成才路径,中职教育常被贬为‘次等选择’。曹博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基于兴趣与特长主动选择中职教育,是因为他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与突破陈规的勇气。”周仕林认为,对于这样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中职教育提供的专业技能平台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持续精进技术,并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激发其对职业的热爱。
“大家在不同赛道都可以收获精彩的人生,而出彩靠的是劳动和创造。人生处处是机会,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曾这样说,“我们要为技能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技能人才涌现。”
世界大赛中突出成绩让广东某高校向曹博抛来了“给编制、定级副教授”的橄榄枝,但曹博没有考虑。“更多人成功,更多人留下,才能告诉更多人,职校生也能拿金牌。”他说,“我想带出更多冠军,不仅要证明‘我’可以,还要证明‘我们’可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