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云上胶州”



“200万的债我全部还清了,我们不欠任何人的了!”

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村民姜恩兰,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快餐店里,靠着坚守诚信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用一碗碗烩饼、一份份清炖丸子,偿还着丈夫生前遗留的200万元债务。

如今,所有欠款悉数还清,为22年的还债之路画上句号,也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仁义有德的自强赞歌。


近日,记者来到

位于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

姜恩兰经营的

“大众快餐”饭店

一幅写着“一诺千金”的书法作品

挂在屋子的一角

甚是醒目

姜恩兰告诉记者

这是2018年评上山东好人时

市里在少海举办表扬大会

颁奖结束后

市里的一位书画家送给她的

她说

每当看到这副字

她就升腾出无穷的信念

一定要把欠乡亲们的债还清!


姜恩兰(右)

“欠的债款年前已经全部还完了,

还攒了一点钱,

就把屋子前面漏雨透风的门窗换了换,

22年了,

我这心里从没这么舒坦过!”

73岁的姜恩兰

如今已是满头华发

虽难掩岁月的痕迹

但依旧精神矍铄

从51岁到73岁

在22年巨额债务的重压下

姜恩兰

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

01

欠下200万,

承诺“人走帐不烂”

1976年,24岁的姜恩兰从诸城市辛兴镇嫁到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与丈夫张平高白手起家,从摆小摊卖烟酒,到开起张家屯驻地的第一家饭店,之后陆续经营起3家快餐店。靠着勤劳智慧和诚信经营,买卖一天天做大,夫妇俩率先在村里盖起二层小楼,成为20世纪80年代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然而世事难料。见自家有了一定积蓄,丈夫张平高不顾姜恩兰反对,决定关闭饭店,在1998年将200多万元的积蓄全部投入编织袋厂。但由于经营不善,厂子欠下了巨额债务。

“我和我家掌柜的都是庄户人,不善于管理,也不懂做生意,当时厂子发货全是赊账,客户欠款70多万元,最后只能靠借钱维持。厂子开了3年,不但没赚钱,还欠了好多钱。”工厂倒闭,受打击一蹶不振的张平高从此卧病不起。2004年,张平高因病去世,那些未收回的货款大多也不了了之,留下的却是银行及个人贷款本息共计高达115万元的欠债。

对一个失去主心骨的农村家庭来说,这简直是一个看不到头的天文数字,但姜恩兰没有逃避。她说:“人家借给我们的钱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而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人活着总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年还不上就还两年,不管谁来要债,我都跟他们说,这个钱我一定会一分不少的还上!”

02

积小成多,

30平小店撑起“希望”

丈夫离世时,大儿子在胶州市里打工,收入微薄,小儿子还在上学,她只能一边种地一边还债。每次卖了粮食,她都会把钱分成若干份,挨家挨户地去还。遇到债主有急用,她就拆东墙补西墙,先从别处借点钱应急,之后再慢慢偿还。


2005年,为了增加收入,姜恩兰重拾老本行,利用自家小楼开起了“大众快餐”饭店。30平方米的小快餐店,只有6、7张小桌和两个小房间,夏天开风扇,冬天生炉子取暖。姜恩兰既是厨师,又当服务员,店里的大小事务全靠她一人操持。

姜恩兰说,快餐店本小利薄,当天挣的钱留出第二天进货的本钱后就所剩无几了,她便积攒起来,攒上个三五百元就赶紧去还债,先还年纪大的、急着用钱的,再还年纪小的。


“我不识字,店里也没有菜单,谁来吃饭给多少钱,我都是让客人自己写在纸上,算账也是用算盘算。快餐店赚的不多,为了节省开支,我经常吃客人的剩饭,还去集上拾白菜叶,回来炒炒吃,包包子,就这么过日子。”回忆起还债的艰辛,姜恩兰潸然泪下。

生活艰辛,姜恩兰还要随时应对上门讨债的债主。逢年过节,要账的人成群结队上门,她就给这个人200元、给那个人300元,尽量还一点。“最惨的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我还为客人做了两桌菜送去,赚的200元钱还没捂热就拿去还了账,回家后,自己靠着5个小饼过了个年。”姜恩兰说。


“为了还债我不敢懈怠,一碗烩饼14块钱,一份炒菜18块钱,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攒。干活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客人来吃饭我就做。我不觉得累,多一个人来吃饭就是多赚一份钱啊。”

在姜恩兰的努力下,饭店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她告诉记者,多亏了村里的一个工程,很多工人常常赶工到深夜12点,经常来店里吃饭,带来了不少收入。

“来我店里吃饭的人,看我自己忙不过来,还会自己端菜,自己拿碗筷,帮我收拾。日子好点了,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七八千元。谢谢这些好心人,我家还债的速度也加快了。”

03

身患重病

叮嘱儿子继续还债

眼看生意有所好转,但长期劳累过度让姜恩兰的身体不堪重负。2013年,姜恩兰查出患有心肌梗死、劳力性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在两个儿子的多次劝说下才答应接受手术,可当时,姜恩兰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欠款。

“在进手术室之前,我还把两个儿子叫到床边,我把欠条和账单一笔一笔都列好了,还请来同族的叔伯长辈作证,让两个儿子签名按手印。嘱咐他们,万一我下不了手术台,这些债务你们一人一半,两个人一起还。”安排好债务,姜恩兰才做了手术。幸运的是,在心脏中放了6个支架后,她最终战胜了病魔。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心脏手术后没几年,姜恩兰又因静脉曲张住院治疗。2021年,她的大儿子突发脑出血,险些偏瘫。“当时债还得都差不多了,但家里又遇上这种变故,还是得咬着牙坚持,前前后后花费了不少医药费,心脏放了支架后,我干不了重活累活,只能额外雇一个工人和我一起在店里忙活。”

值得欣慰的是,母子二人的身体逐渐康复,大儿子也能继续工作,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勇气和信心。“其实,我真对不起我的两个儿子,跟着我受了那么多罪。还债的这些年我顾不上家里,也顾不上他们,但两个儿子都很懂事孝顺,一直帮衬着我。现在他们都成家了,生活也好些了,不用我操心了。”


姜恩兰(左)与张家屯村书记刘开明(右)回忆往事

不仅如此,一些债主出尔反尔,一开始体谅她的艰辛,表示只要还清本金就行,利息就不用还了。可当她还清本金后,部分债主突然变卦,拿着欠条又来索要利息。

“有个债主拿着欠条要7万多元的利息,当时我们拿不出这么多钱,他就跑到我大儿子工作的地方讨债,害得大儿子差点丢了工作。但也没有办法,心里想着已经还了这么多年了,再坚持坚持,又花了3年半的时间把这部分利息还上了,也都过去了。”姜恩兰说。

04

一诺千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2014年起,姜恩兰的事迹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她的举动不仅感动了无数陌生人,也让债主和周边村民深受触动。

张家屯村村民 范增冰

我和姜大婶是多年的邻居,一直关系很好。后来大婶有困难,从我这边借了5万块钱。这些年,大婶一个人开着餐馆,身体又不太好,非常不容易,我们都看在眼里。我知道大婶是守信用的人,我们也没有再继续催她。其实不用我们开口,姜大婶会定期还给我们钱,最后这个钱也是一分不少的还给我们了。

张家屯村书记 刘开明

姜恩兰家里已经很困难了,还不忘帮助别人,平日邻里乡亲如果有事找她,她会毫不犹豫地帮忙。几年前,外出理发捡到钱包,面对钱款她也没有丝毫动心,而是想方设法联系失主。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也为全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2014年起,姜恩兰先后被评为最美胶州人、青岛市文明市民,获得“山东省十大凡人善举”奖、“感动青岛”十佳人物提名奖,还荣膺中国好人、山东好人、山东省道德模范、青岛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从省里、市里到铺集街道都很关心我,人家愿意帮助我,我已经非常满足了。”面对他人的夸奖和获得的荣誉,姜恩兰总是感恩的心情更多,获得的奖金也全部用来偿还债务。

“我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人活着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把欠的钱都还上,我和我的家人在外做人才能有底气,如果做人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那就什么也不是了。”

22年来,姜恩兰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诚信的坚守。她用单薄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用责任和担当铸就战胜困难的信念,用一生的坚持兑现一句句诺言。在她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坚守承诺、不改初心的精神品质,更能看到勇敢坚韧、独立自强的女性力量。

“还清了所有债务,现在我不欠任何人了,在外边也能理直气壮得‘站’起来了。我现在高兴了、舒坦了,还想把房子剩下的旧门窗也都换上新的,再也不用担心漏风漏雨,我也能有钱买件新衣服穿了。”姜恩兰笑着说。

苦难从不是命运的馈赠

但总有勇者破茧重生

将荆棘踏成坦途

“恩”者,情义之深重也

“兰”者,清雅而坚韧也

22年的锲而不舍

最终达成人生所愿

“诚信”标杆姜恩兰

迎来了崭新的未来

胶州融媒记者 孙海 王梦琦 报道

编辑:鲍新萌

责任编辑:孙海




重要提醒

鉴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粉丝需经常留言和点亮“在看”“点赞”,才能每天看到我们的推送,所以,请将“云上胶州”加为星标并点亮页面下端的“在看”“点赞”,确保每天收到最新鲜、最重要的胶州资讯。

新闻线索、广告合作:

0532-82201860

别忘了点亮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