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强引擎”。这是今天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
今天,来自京津冀三地以及科创、产业、交通、生态、文旅五个协同专题工作组相关负责人齐聚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周浩说,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和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合计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显示,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加速协同。
“从增长动力看,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强引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郝莉笑介绍,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跃级焕新,钢铁行业国家绿色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数量全国第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上线国内首个跨区域算力平台,可调度津冀晋蒙地区算力约10万P,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以生物制造、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蓄势聚能,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郝莉笑说,从“好邻居”到“一家人”,京津冀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主旋律”。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朱建红也用一系列数字表明,三地已实现创新领域的政策同向、资源同享、产业同促、生态同育。例如,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43.7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握指成拳”的力量正在显现。朱建红说,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从蓝图到现实,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吸引了135家科技企业扎根,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了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
朱建红表示,2025年,将在津冀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建立需求“出题”、供给“答题”机制,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并谋划建设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蓝天白云让三地人民群众颇有获得感。接下来,三地还将联合开展秋冬季污染天气应对,加强潮白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协同治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不久前,北京市召开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中,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议题进行研究,出台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
周浩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2025年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用好腾退空间增补公共服务。此外,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深入推进京津同城化,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
周浩说,三地合力编制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已经首规委全体会审议通过。未来将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统筹推进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建设。
今年春节期间,京津冀三地还联合举办了跨年迎春大联欢、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等系列文旅活动,首次联动举办群众跨年倒计时活动、联合录制春节联欢晚会,为广大群众奉上了丰富多样的春节文化大餐。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互相串门’已成常态。”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李文元说,三地还将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合推出入境游旅游产品,共同开拓境外旅游市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