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印发《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产业兼职教师是指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聘请,以兼职方式承担特定教育教学和实践创新任务的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作为高校教师,每到毕业季,学院有关同事都会催促甚至央求作为老师的我们给学生介绍工作单位,给学生找工作牵个线或搭个桥。但我的内心是煎熬的,是充满愧疚的,因为往往这个时候才会感觉,我和同事们对于学生的日常培养,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的专业能力似乎并不完全契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具体而言,大体包括:我们教授给学生的东西,很多脱离社会实际,学生毕业后压根用不上,或用得很少。譬如,相当比重的高校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传播,理论知识同时也是作为大部分高校教师相对熟稔与擅长的方面。毕竟他们中的多数人读了硕士、博士,都经历了科研论文的发表、硕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相关科研课题的申报,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运用环节相对薄弱。试问,这样重理论而轻实践或强理论而弱实践的老师,能教出多少实践与应用能力强悍的深受市场欢迎的学生来?
当然,有些高校或许也比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些实践能力尚不足以让毕业生轻松应对现实工作中的能力需求,也就是说,毕业生擅长某一块的实践,但却未必是市场所需求的,或需求量不大。市场需求量大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在学校没有学习与掌握,或没有机会学习与掌握。
当前高校还存在一个结构性的弊端,也即很多高校,尤其一些名校,其经费主要倚赖于上级财政拨款,而上级财政拨款多少的主要依据是上一年或上一个考核期高校一共成功发表了多少篇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论文,成功申报到了多少个高级别的课题或项目,成功斩获了多少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组建了多少高水平的创新型科研团队,而不是你培养了多少顺利就业的毕业生。换言之,偏重于撰写高水平论文、拿到高水平项目、斩获高水平奖励,而教学或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则要排在后面。
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会感觉我是失职的,一定程度上是无能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性与客观面对这一事实,实践能力弱,我们就要放下面子,虚心求教,求助于外面,求助于社会,求助于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企业就是市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更懂得市场的真实需求,他们对实用性人才的标准更加清晰、更加具象。
这个意义上,我们高校教师应该欢迎《管理办法》的问世,我无比期待越来越多的对市场更了解、实践能力更强的产业兼职教师进入大学,走进教室,以“业界导师”的身份,给同学们传经送宝,让同学们学到真正的活知识与硬本领。 □ 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