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下午,通向未来:图像的维度——第二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艺术家对谈暨上海创意设计讲坛(第七期)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15号展厅现场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邀请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创协理论和教育艺委会主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明杰,以访谈的形式分三个阶段主持活动,分别与上海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上海创协秘书长丁设,第二十届“海平线”分策展人林叶、夏磊,第二十届“海平线”参展艺术家赵玉龙、崔昱、徐婕展开交流。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副馆长张悦出席活动,上海美协中青年艺术家研修班学员、上海工艺美院学生、线上招募观众等60余位线下观众,以及“艺术头条”直播平台上近2.8万名线上观众共同聆听了本场对谈。
◇ 以下为对谈(讲坛)活动摘要 ◇
第一阶段主要围绕本届“海平线”的策展思路和主要特点展开:
林明杰:本届“海平线”是由丁乙先生作为总策展人,同时邀请四位分策展人共同参与。丁乙先生因为在国外,今天没有办法亲临现场,我想通过两位分策展人来了解一下展览的策划过程。
夏磊:非常荣幸作为分策展人,和总策展人丁乙老师,以及另外三位分策展人老师一起工作交流。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上海美协工作,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届“海平线”。这十届做下来,我最深的感受是“海平线”在不断地迭代,每一代艺术家都在对他所处的时代进行表达,所呈现的作品始终是和时代同步伐的,像这次展览中就有很多艺术家带来了很新鲜的实验艺术作品,而且与前几届“海平线”相比,表现形式也相对较多是影像作品、行为作品以及观念性的、数字多媒体的作品。除了与科技的融合,这次“海平线”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艺术家的选择更加国际化,大概70%都具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展览通过“镜像之人”“自然之都”“思辨之物”“虚拟之灵”四个板块,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留学背景,以及不同生活历练和人生感悟所引发的不同思考,都给予了呈现,看似不太关联,其实作品背后的创作手法、观念又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性。
林明杰:很多人对于实验艺术大多是看个热闹,作品背后的逻辑和技术基础是什么,策展人应该是最清楚的,请林叶跟大家讲讲策划“虚拟之灵”板块的想法。
林叶:“虚拟”这个概念大家天天在说,到底什么是“虚拟”?“虚拟之灵”的“灵”是什么?我在参与展览策划时做了一些思考。“虚拟”显然不是“虚构”,绘画可以说是“虚构”,画的是脑子里的世界。文学创作有很多也是“虚构”的,但显然它不是“虚拟”,这个“拟”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理解“拟”在于以假乱真,使人们无法清晰看到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在我看来,“虚拟”源自于摄影术的诞生。我们去做一个图像生产的时候,摄影家和画家的本质区别在于是不是切实地参与到图像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事实上,摄影家只管取景和按快门,别的事情由技术这个黑盒子完成。这个过程所生产的图像,具有真实感,但不等于有真实性。一旦我们把看到的图像当做真实世界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和麻烦了。举个例子,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很发达,以至于很多年轻人有充足的能力和精力和虚拟世界的人偶谈恋爱,但却没有能力跟现实中的人交往。可见,“虚拟”已经超越了现实,这就是技术对人的能力的剥夺。在我的理解里,“虚拟之灵”的“灵”就是我们现在一点点被各种各样的虚拟技术所剥夺掉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在艺术家身上可以最清晰地看到。由此我想到,艺术家的创作和科学家的创造,本质区别是什么?我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并不在于造出一个为所有人服务的机器,而在于表达自己在与科技接触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压制、改造或是帮扶,所感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疑惑、困境、痛苦以及喜悦,这些就是“灵”。
林明杰:艺术的创作是自我的,但当代的艺术家也是非常关注现实世界,他们既关注自己的思想,也有对世界的看法。从这个角度,对“虚拟之灵”这个板块,我自己也多了一份认知。
第二阶段重点聚焦参展艺术家的艺术观点、创作理念以及对国际国内艺术生态的切身感受展开:
林明杰:这次“海平线”参展艺术家的多元化程度之高,体现出上海美协举办的展览越来越面向社会。我想,开放度越高越能真实反映上海的艺术生态。先请三位艺术家讲讲自己参展的过程。
赵玉龙:我对“海平线”期待很久很久了。2000年来到上海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海平线”,每一届我都积极准备,等待着被召唤。这次参展的作品“净相系列”重视当下、追求内心,是由短曲线条和色彩的繁复构成,是“无意识”的形式。我认为,无论物质多少丰富,技术怎样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尤其是现在AI、元宇宙不断发展,人的感知维度在不断提高,如何通过艺术的创作来进行探讨是我正在进行的探索。起初,我认为物质世界和人是分开的,人就是人,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不断的创作,我发现人到一定维度的时候,物质世界和人是一体的,是不分你我的,但艺术最终要回到人本身,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说,追求当下的那一刹那。因此,我所探索的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不是指没有意识地拿笔去画,而指的是在不断重复画的过程中发现意识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也许是我进入了意识,这是我最大的感受。我创作的“净相系列”,使我学会了专注,我喜欢这种独处,让我回到了纯粹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不断探索。我要感谢艺术,它让我跟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也要感谢上海,它是一个开放、多元、前沿的城市,是海纳百川的,包容的,艺术生态特别好的城市,我对未来上海的文化艺术充满信心。
林明杰:谈谈你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你在探索和追求的东西。
崔昱:我们青年艺术家正处在数字艺术、AI技术发展的漩涡之中。我认为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悬浮的狂欢”,既可以享受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但又面临着“我”的价值随时被解构的焦虑之中。从AI开始发展,我们的艺术家、设计师就一直面对着种种质疑——我们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我们未来是不是会被取代?艺术家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外界对于我们的质疑。由此我想到,摄影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画家从单纯的皇室画像描摹转而去表达自我、表现情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那么,当下AI技术的介入,我认为也将推动我们把绘画形式转向另一个维度。所以,我们现在可能要做的,是去引领AI,是不被算法所模仿的一种艺术。由此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当代艺术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技术的描摹,也不是单纯的对电脑编程以及技术的学习,而是要像物理学家一样去重新拆解现实,要像萨满巫师一般去重组现实文化的基因,去延续我们的文化、更新我们的文化。何为“艺术”?何以为“人”?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双重质疑的问题。
林明杰:崔昱的分享,我觉得可以为大家打破对技术的恐惧,引领更多的人拥抱新的时代。这个时代,艺术要突破对科技的畏惧,当你真的认知了它以后,就不会畏惧它,反而觉得是一种便利,会给创作带来很多新的思维和手段。
徐婕:我从小是受到非常多来自于上海关于海派文化绘画的教育,到了欧洲之后,感受到国际性对于绘画的理解。谈到科技问题,大家都会想,传统绘画是不是会受到冲击。这个问题其实在100年前就已经在讨论了,100年之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就在两年前,威尼斯艺术基金会的一个展览项目“停止绘画”,讨论了在数字革新的时代,绘画面临的是一种危机,还是通过危机促发传统媒介再度更新。其实我不在意现在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它可以是DeepSeek,可以是ChatGPT,可能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还会出现一种新的媒介,我们同样会回到绘画是否会面临淘汰的讨论中。我想说,传统绘画在受到新的外界刺激之后,展现出自己拓展的能力,那就不会担心被淘汰。对于传统媒介的尊重和深耕,同时给予新的媒介非常好的舞台,这是我参加二十届“海平线”展览最深的体会。上海是非常国际化的大都市,各个国家的艺术家都在这边发展,包容性等各方面,和纽约、柏林是一样的。关于艺术生态,我认为国内和国外其实差不多,既要顺应全球化的主要议题,比如女性议题、民族性的议题,同时作为在地性的艺术家,仍然要保持我们在地性的脉络;既不能在西方人面前展现他们对传统东方性的臆想,又不能陷入他们主导的国际策展的文化文本之中。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要谨慎时代给我们的红利——技术所带来的跨界的自由,这其实也是一种危险,它的危险性在于技术化的理性,仍然可以消解作为人这个碳基生命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不论处在何时何地,作为艺术家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生存很难,持续创作更难。
林明杰:真的是后生可畏!这个时代很多艺术家都在焦虑,有的焦虑新技术的诞生,有的焦虑自己的风格会被淘汰。在这个时候,只有真的透彻理解了艺术的本质以及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才会知道我做的是不是有意义,我是不是要继续做下去。我觉得,他们那么年轻,他们有这种对艺术的洞察力,有做好自己那一份心爱事业的定力,都是非常值得赞许的。
第三阶段围绕“海平线”品牌的起源、定位和发展,以及上海美协如何为未来艺术和未来艺术家的不断涌现而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艺术生态展开:
林明杰:艺术家要真诚地投入创作,艺术选择的标准也应该是更符合艺术的规律。我想请丁设先生谈谈美协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为艺术家创造更多样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平台和机会。
丁设:上海美协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我2008年到协会工作,至今已经17个年头,这段经历对于我整个人生的认知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过程。从1986年开始,上海就有了“海平线”这样一个为中青年艺术家搭建的平台和机制,这是老一代美协人给我们创造的环境和条件。它代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重要的时代精神,也是上海美术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培养了很多上海重要的艺术家,而且几乎上海重要的艺术家都和这个展览有关系,他们或是参展,或是策展,或是一起推荐艺术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海平线”展览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并且势头越来越好。近几届,邀请了李旭、李晓峰等比较重要的批评家和理论家担任总策展人,这次又邀请到丁乙这样一位国际性的艺术家,通过他的视角,他的认知,他的选择,与他的分策展人一起来挑选艺术家,策划上海美术界关注的品牌展览。今天听了大家的分享,我很感动,虽然有一些观念还不在我的认知领域,但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探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也是一种新的突破。我想,“海平线”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使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话题,未来还有更多的话题在等待被开掘,我们怎么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如何做好全新的服务,所以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走进今天的平台进行交流学习。
林明杰:艺术家对于什么样的艺术生态是最害怕的?是圈层的固化、观念的固化,他进不来,也出不去;是努力了一辈子,他的作品大家看不到,没有机会呈现自己,要讨好平台的权威。上海美协有这样一群前辈艺术家,他们都是用开放的心态和勇于适应时代进步和变化的心态推动工作,他们有非常优良的品德,就是自我否定的精神。他们想的是,这些年轻人,他们的作品我们懂吗?我们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而不是去评价他们,这就是前辈!美协为艺术家服务,也是用了艺术的精神——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勇于突破,他们尊重传统,尊重传统艺术家,同样也尊重当下时代的改变,尊重年轻的艺术家,给年轻人机会,给年轻人扶持,这才是我们这个生态所需要的。
启航于1986年的“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被认为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双年展。展览以策展人提名的方式,按照同一艺术家不重复入展的原则,集结区域内初露锋芒的中青年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力求真实反映上海当代艺术领域的变化与发展,至今已累计推出艺术家526位,为上海艺术的现代性与中国当代艺术图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生力量。图像的维度——第二十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将展至2月26日。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