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和“云养娃”都需要找到尺度和边界。」
近日,拥有两千多万粉丝的四岁网红小女孩“瑶一瑶小肉包”父母被质疑为流量摆拍,故意在视频中绊倒小女孩,引起网友们的争议和讨论。
部分网友指责 瑶 一瑶妈妈多次拍下摔倒镜头并大笑是不在乎孩子的表现,大量的剧本拍摄把孩子当作牟利的工具。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小题大做,父母有选择养育方式的自由。
网络的一端是晒娃的父母,另一端连接着云养娃的网友们。保护孩子的主体性需要双方共同找寻尺度和边界。
算法不会保护孩子,父母选择在公共视野曝光孩子的同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让儿童不要过早地在成人世界的规则下讨好镜头和流量。
网络世界中,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儿童守护的持份者,当监督变成一场围猎,那些以呵护为名上演暴力的人正在成为消费孩子的共谋。
(网友对事件的部分争议和评论)
晒娃|流量规则下的责任坍缩
家长在网络上发布视频的初衷是记录孩子成长、分享育儿经验。通过网友的点赞和评论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认同感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当儿童成为热门的账号主体时,网友潜意识里不仅把父母当作监护人,也将其代入经纪人的角色。
当记录逐步演变为设计剧本的创作,当镜头被流量和算法浸润,父母作为监护人和经纪人的身份边界就有可能弥散。
短视频时代,关注度变成了一种效益,快节奏不可避免带来观众对网红的标签化。比如, 瑶 一瑶在网友们的印象里就是大眼睛圆脸蛋、灵动烂漫的小女孩,观众们期待这样的形象可以被延续和固化。
(“瑶 一瑶 小肉包”账号部分视频)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模仿的本能。婴儿和儿童倾向于关注和迎合成年人。
父母作为儿童最为亲密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来自父母的支持、奖赏指导和反应有可能影响和改变儿童认知和行为。而父母往往受到流量的影响,根据观众的期待进行印象管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应会成为孩子观察的对象。
在 瑶 一瑶父母之前发布的一个视频中, 瑶 一瑶问妈妈,自己摔倒妈妈是不是会开心。 瑶 一瑶的妈妈也意识到自己在小孩摔倒后大笑的反应会让孩子形成一种特定的印象。
(“瑶一瑶小肉包”视频截图)
算法倾向于推荐猎奇或冲突性内容,并且基于成人的偏好和价值观分配流量,导致父母为了关注度可能会去制造一些具有戏剧性的画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红儿童的视频里会有大量出糗、哭泣的画面。
同时,成人的网络用语和习惯也在网络世界里侵入儿童的话语和生活,就像短视频中常见的手势舞、视频配乐以及热梗都在成为小朋友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电视剧《底线》截图)
算法不会保护孩子,能够保护孩子的是父母。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很难区分前台表演和后台现实之间的界限。
如果父母一味地把流量当作锚点,无法做好合适的引导,网红儿童很可能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思潮和话语,并纳入自己真实的生活里。而家长为了标签打造刻意引导孩子的表演也在区隔网络另一端的观众。
云养娃|代偿式育儿想象
“厌童”“整治熊孩子”一度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但大多数年轻人反感的其实是放任不管的家长和不文明的行为,而不是儿童本身。
恰恰相反,年轻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世界当互联网姨姨/叔叔。不但社交媒体上的萌娃账号收获大量关注,一些亲子综艺像《爸爸当家》等也受到很多网友的喜爱。
(网友在分享自己的“互联网小孩”)
人们天生会被具有幼体特征的对象吸引,触发保护本能,比如大眼睛、圆脸等。网友在小朋友们天真的话语、可爱的举动里获得快乐的体验,也得到情感的慰藉。被萌到的网友们评论“仿佛回到了我还不是毒妇的日子”、“20岁实现互联网儿女双全”。
除了人类幼崽本身的可爱特质,网友们也被家庭成员间的良性互动吸引。在大多数视频呈现出的“孩子天真善良、父母温柔相爱”的家庭氛围里,观众完成了对“无痛养娃”理想样本的期待。因此,一旦视频中出现冲突画面、或与样本所背离的内容,这样的理想期待就有可能发生崩塌。
(婴儿图式理论)
瑶一瑶被网友们称为“大自然养出来的孩子”,她在农村长大,爱和小动物打交道,生活无拘无束,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和接地气的话收获很多喜爱和关注。
但在一些视频的评论区里,也有网友发出质疑的声音“摔倒的次数太多了,而且妈妈为什么无动于衷?”“感觉很多动作都是大人教过的”。
网友对摆拍、剧本化的内容有一种厌倦和抵触的情绪,特别是在儿童这样的主体中,大家对于天性和自然有一种自发的期待。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电视时代,儿童过早地说着成人的语言,模仿成人的方式生活,甚至儿童本身也成为成人的消费对象,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则使得儿童接触成人世界信息更加迅速。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小孩的天性才会更加珍视,渴望在孩子们身上看到未被异化的理想图景。表演台词、剧本设计的痕迹被捕捉和解读,这就激发了网友们对天性的保护,也导致了指责和批判。
(网友们分享童言童语)
从“云看娃”到“云养娃”,算法推荐机制和平台互动功能进一步强化了网友们“云养育”的参与感。
网友们被推送类似的视频强化印象,并通过评论区互动等方式实现一种“养成式追更”。长期观看同一萌娃的视频更使得网友们形成陪伴其成长的心理,在单向情感联结的促使下,尝试在网络上介入儿童的养育过程。
重建契约|在网络浪潮里守卫童年
父母和网友的连结是因为孩子,消解矛盾抵达共识也要回归对孩子的保护和尊重。处在消费时代和数字浪潮中,儿童很容易被成人网络世界定义他们的文化。孩子在数据选择和算法技术中其实是处于弱势位置的群体。
家长在公共视野曝光孩子在生活中的时刻,可能并不是孩子希望被看到的状态,这样的曝光往往是单向度和高姿态的。而网友们在评论区的发言也往往隐含成年人的规则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当越来越多低龄的儿童涌入网络世界的浪潮里,规则和共识却总是缺失,这也是为什么此类的争议和风波接连不断。
在萌娃滤镜下,在完美小孩的呼声中,网红儿童及其父母都被置于更高的标准和期待里。被镜头凝视的孩子们在无形之中进入了一个“楚门的世界”,他们的成长体验被压缩成一个个高光瞬间,但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小孩的试错自由。
(电影《楚门的世界》)
比如公众对待童星的态度,由于在很小的年纪就曝光在大众视野下,人们对童星往往抱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随着各种“长残”“塌房”的词汇充斥网络,这些孩子的成长被网友们完美的期待所桎梏。
相较于孩子,每个成年人都是网络世界中的权力上位者,并不应该用一种高姿态来对待小孩,而是有义务蹲下来尝试感受、理解、尊重小孩的视角,更全面地观照和保护儿童的主体性。
(电影《小鬼当家》)
当晒娃从“展示孩子”回归到“记录成长”,从孩子本身的感受而不是流量规则出发刻写珍贵童年;当云养娃从“情感消费”转向“善意陪伴”,发现每一个小朋友的特别之处,而不是套入自己理想中的模板,彼此才能听见更加真诚的回响。
只有我们共同保护和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孩子们才能在真实世界和赛博空间的交界处,生长出更天然、自由和完整的枝桠。
参考文献:
1.孙傲然.符号消费视域下“网红儿童”形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