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去公安局办理身份证,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可谁能想到,这普普通通的流程,却能引发一场持续数年、轰动全国的官司。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江西鹰潭的小伙——赵C。



2006年的一天,赵C满心欢喜地前往当地公安局,打算申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身份证。他本以为,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手续办理,却没想到,这次经历会彻底改变他的生活轨迹。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在录入信息时,却被他的名字“赵C”给难住了。按照规定,姓名登记必须使用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而“C”并不在此列。于是,工作人员告知赵C,他必须改名,否则无法办理身份证。

赵C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用了二十多年的名字,怎么突然就不能用了呢?这个名字,承载着父亲对他深深的期许,也见证了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如今却要被强行改掉,他实在难以接受。



时间回溯到1986年,赵C出生在江西鹰潭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赵志荣是个思想颇为新潮的人,在那个年代,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想法。他希望儿子的名字既独特又富有意义,在翻阅了大量资料,苦思冥想后,他决定给儿子取名为“赵C”。在他看来,“C”是英文单词“China”(中国)的首字母,代表着中国,同时也寓意着儿子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像“C位”一样出众。就这样,“赵C”这个独特的名字,伴随着他开启了人生之旅。



在成长过程中,赵C的名字确实给他带来了不少关注。同学们都觉得这个名字新奇有趣,而他也渐渐习惯了自己名字的独特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生活中,“赵C”这个名字都成为了他的标志,他也从未想过,这个名字会在多年后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面对公安局要求改名的通知,赵C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姓名是一个人的重要标识,自己有权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名字。而且,这么多年来,他的学籍、档案等各种重要资料上都是“赵C”这个名字,如果贸然改名,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他多次与公安局沟通,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但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无奈之下,赵C决定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姓名权。2008年,他一纸诉状将鹰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告上了法庭。这起案件一经曝光,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对这个特殊的名字以及背后的法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支持赵C,认为公民有权自由选择自己的姓名,公安机关不应过度干涉;也有人认为,公安机关是按照规定办事,维护的是户籍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在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赵C的代理律师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赵C使用“赵C”这个名字多年,并未对社会秩序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公安机关要求其改名的行为,侵犯了他的姓名权。



而公安机关则辩称,他们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户籍管理规定开展工作的。姓名登记使用规范汉字,是为了确保户籍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规范性,便于国家进行人口管理和社会服务。“C”不属于规范汉字,使用“赵C”作为姓名,会给户籍管理系统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这场官司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一审、二审。最终,在2009年,双方达成了庭外和解。赵C同意更改名字,而公安机关则承担其因改名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并协助他办理相关手续。这场备受瞩目的“姓名权官司”,至此落下了帷幕。



“赵C”案,虽以个人的妥协告终,但它所引发的社会讨论与法律思考,其价值远超案件本身。它让人们意识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法律的滞后性与个人权利的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司法实践不断推动法律的完善与进步。同时,这起案件也是一次对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边界的探索,提醒我们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也要考虑公共利益与社会秩序的平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