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寻欢
想到《演员请就位3》会火,没想到会它以“演技放大镜”的形式出圈到如此地步。
这档时隔五年方回归的国民级演技综艺自2月14日一开播,便连续五天坐稳猫眼网络综艺热度榜榜首和腾讯视频热度日冠。在撕开演员遮羞布的同时,也诠释了何谓话题与流量起飞、演技与态度并重。
不少观众从热搜看到该档综艺时,抱着乐子人的心态,在瓜田里上蹿下跳,欣喜于吴镇宇的表情包真好用,震惊于节目组还真请来了于佩尔这尊国际大咖,吐槽怎么哪儿哪儿都有杨子。
但当真看完两期节目,便会感慨于陈凯歌、章子怡等导师对演员表现的点评是如何一针见血,吴镇宇短暂的即兴发挥又是如何让一众演员感动到几乎落泪。
出现在荧幕里的这些片段,不仅是对演员个人能力、态度的切实检验,也是在向行业自白,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新,已经刻不容缓。至于如何才能评选出优秀的演员?《演员请就位3》对大众和行业传递出的答案是:只有温暖且残忍的标准,才能筛选出真正值得被看见的演员。
当放大镜扫过,谁在装腔,谁是演员?
在热度至上、话题先行、流量明星泛滥的时代,演技似乎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资本捧人,粉丝买单,台词靠配音,颜值靠滤镜,剧本有个“差不多”便能开工,影视作品被流水线生产。经年累月,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不会说台词、面对镜头无法真情流露的演员。
在观众视野之外,他们固然可以通过借位、替身、配音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演技,但在《演员请就位3》全新的“表演之城”里,经由镜头放大,一切细节都无所遁形。
节目组打造了一个数千平米的全景式沉浸剧场,包含民国街景、深宅大院、歌舞百乐门等不同风格的场地,把四十多位不同定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演员空投进去,在20分钟的准备基础上,自己挑选衣服、确定妆容、设计表演内容,在固定范围内表演。陈凯歌&于佩尔、章子怡&吴镇宇则作为两组导师,挑选青睐的演员。
这在剧组自然司空见惯,但在一档综艺节目里出现,无疑相当罕见。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能够吸引导师的眼球?他们的考核标准是什么?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都是演员们需要考量的问题。这无疑是对演员们角色塑造、场景融入、沉浸表演、临时创作编排等不同维度能力的综合考验,和对演员生态的真实还原。
蒋依依演盲女,但频繁眨眼睛,说服力几近于零;代高政演霸道军官,却莫名其妙向章子怡下跪;刘梓晨演《长相思》里的相柳,却连自尽都像过家家;许佳琪演“晒太阳的猫”,看得吴镇宇眉头紧锁;张嘉元演叛逆小孩,更是三秒钟就演不下去夺门而出,一头扎进菜筐里。
反之,赵蕴卓演困于生计的小贼,眼神“不见悲苦,只见快乐”;马启越演在车站与妹妹分别的哥哥,对其百般关心;刘胤君演剧组执行导演,全程融入,跟随两位导师而没被发觉破绽;张百乔演患有脑瘫的小贩,不论是说话,还是切豆腐,都栩栩如生,甚至连递号码牌时都仍在戏中。
《演员请就位3》里的“表演初印象”至此告终,如果这是一场试戏,谁被淘汰出局,谁能成功留下,也就不言而喻。
从节目流程设置角度出发,让这些演员们全程自我设计、自我发挥,无疑是《演员请就位3》的大胆之处。而从以上种种考核结果来看:放大镜所及之处,内娱遮羞布被撕开,谁在敷衍了事、装腔作势,谁在认真演戏、仔细钻研,一目了然。
“导师天团”:既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
行至第三季,《演员请就位》在导师阵容上进行了加码:导师陈凯歌、章子怡,特邀国际导师于佩尔,特邀导师惠英红、吴镇宇、王志飞、王丽云,市场导师:杨晓培。从导演、演员、制片人等不同角度,对想要入席的演员们进行审视与考验,演员面临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实早在“表演初印象”之前,导师团队就在给予他们压力测试——是否整过容?在“谈整色变”的敏感肌内娱,这无疑是一个致命问题,是坦诚以待,还是拒不承认?
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更是夺命连环call:是否拒绝过剧本甚至是大火的剧本?是否做过直播带货?是否有过三分以下的作品?是否有可以留下的代表作?最初的两个问题,还有不少演员可以坚决否定,但最后一个问题一出,一个“幸存者”都无。
对于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的演员,节目组并未给他们留有过多的台阶,而是直截了当地揭露他们的短板。
张嘉元先是无法完成章子怡给他的考题,后是擅自修改惠英红给他的剧本,看得在场导师、候场演员和观众们都满头黑线,以至于被章子怡直接打断:“你可以下去了。”
这并非刻意的戏剧化冲突,而是行业里人人都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脚踏实地,尊重剧本,敬畏创作。没有规则意识的演员,即便在大幕拉开后站上舞台,也不会被观众认可,只能在嘘声中灰溜溜下去。
在真心指出演员们问题与弊病之余,导师团队对待未发挥好的演员,会尽可能给予鼓励,并指导他们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用较好的方式完成情景演绎。
比如在表演之城中得到认可的张百乔,面临考题时多次紧张发挥失常,但在“反派狠人”赛道,表现出色,不失为一块璞玉。
亦或者孙丞潇面临陈凯歌给予的“找岳母拿回亡妻手镯”的考题,导师们一再给机会,但他始终无法找准自己女婿的定位,也不知道如何设计台词。
稍后,吴镇宇对此作出了示范:敲门示意自己来了;走到于佩尔饰演的岳母身边,对其进行安慰;表达自己想要亡妻手镯的意图;即使出现女士手镯无法戴进他手腕的尴尬意外状况,也能紧急应变,最终手镯谁拿回反而是其次,因为正如陈凯歌所说,两人的情感关系已经完成了递进。
这种前后对比,能让演员直观感受到自己与导师的差距,也能在导师的点评中,了解如何更快进入情境,塑造角色,更能让大众知晓,压力测试是演员试金石——真金不怕火炼,唯有实力出众者才能留下。
还有些演员,一演疯癫、委屈,就是大吼大叫、泪如雨下,粉丝美其名曰“水龙头式”演技,但正如陈凯歌所说,“表演的目的不是表现你能下泪”,能哭不一定是好结果,而是要看情境,看是否贴合角色。
从这一角度出发,有这样的导师团队一路保驾护航,“还要啥自行车啊”,即使无法走到最后,光是上这么几节大师课,也绝对称得上不虚此行。
内娱“复兴”,亟需行业生态的诊断书
从《演员请就位3》播出前后的盛况与热度来看,观众对此类演技综艺仍然抱有极大的期待与极高的热忱。
而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文娱领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eepseek爆火,日活光速突破3000万大关,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创作;《哪吒2》大幅刷新影史纪录,以坐120亿望150亿之姿,成为中国影史新票房冠军,让中国电影迈入史无前例的百亿时代;三位文娱领域的内容创作者——饺子、郭帆、冯骥,因为真心实意的创作,被观众捧上神坛。
这一方面说明,观众对演员们有极高的演技要求,希望从业者能认清何谓演员,一方面也在用自己的精力和钱包投票,倒逼行业进行变革,让整个行业回归理性的道路,而非一路野蛮狂飙。
《演员请就位3》的适时出现,就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直截了当地剖开内娱肌理,将种种弊病、坏血展现在观众眼前,并将不和谐、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部分剔除后,包扎、缝合。
它用最残酷也最温暖的方式告诉行业和观众,当虚假繁荣的泡沫被戳破,真正的好演员从不需要“洗白”。他们或许也会害怕被审视,担忧重重压力,但只要角色需要、观众需要,他们就会一往直前,用作品说话,用演技征服观众,并踏踏实实吃上、吃好演艺行当这碗饭。
正如节目所传递的核心精神——想入席,先入戏。
不管是在镜头前暴露出青涩与不足的年轻人,还是被市场遗忘却坚守本心的中坚派,亦或者等了N年,“只欠一个机会”的演员,经由《演员请就位3》的大火淬炼,都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席位。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24中国剧集报告》显示,2024年1至10月,国内电视剧备案数是516部,前三季度电视剧发行数是72部,1至8月长短视频平台上线微短剧数是900部,而在猫眼专业版上,在2024年有票房数据的电影约300部。但能被记住的角色,能被记住的影视剧呢?恐怕连1%都不到。
当“影视复苏”提上日程、“新国漫崛起”成为注入影视行业的一阵强心剂。综艺行业需要“爆款”提振观众信心,而“好演员”是好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演员请就位3》又将“入戏”作为唯一通行证,便证明它所提供的不仅一档可以让观众消遣娱乐的综艺,更是一份关于行业未来的诊断书:唯有让搅局者出局,让专业者入席,中国影视才能真正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刚播出一周的《演员请就位3》能拥有何种热度,走到哪种高度,尚且不好说,但可以预期的是,这场以“想入席,先入戏”为核心进行的演技实验场,正在用决心重构演员与观众、市场与行业的对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