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日前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闭幕。会议期间,各方围绕欧洲安全、俄乌冲突、中东和平等全球安全议题进行了讨论。
封面新闻记者近期连线参加本届慕安会的三位中国学者,听他们分享此次在慕尼黑参会的一线观察。
连线·学者
王辉耀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王俊生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本届慕安会会前发布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主题为“多极化”。受访学者不同程度认为,从“西方的缺位”到今年的“多极化”,慕安会核心议题的变化折射出欧洲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一种理性、务实的思考。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泰然处之,岿然不动。”中美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的焦点,本届慕安会也不例外。外交部部长王毅出席会议“中国专场”时用古代名句等评述中美关系,受到在场学者、官员的热议。
外交部部长王毅出席慕安会“中国专场”并作主旨演讲。图据受访者
在现场倾听王毅发言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发现,王毅的发言引起了现场共鸣。在王义桅看来,全球化和多极化背景下,世界可能更希望倾听到中国的声音。
“多极化”如何影响不同地区
创始于1963年的慕安会是西方主导的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重要年度论坛之一,今年的慕安会已经走到第61个年头。作为美国与其他北约成员国对话的平台,慕安会常被称为“跨大西洋的家庭聚会”。
本届慕安会会前发布的《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主题为“多极化”。慕安会及其报告是观察欧洲看待世界的重要窗口,学界普遍认为,慕安会反映的是欧洲对世界秩序和自身定位的看法。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受慕安会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邀请,作为唯一的中方演讲嘉宾出席本届慕安会。
王辉耀向记者分享,他在演讲中提到,世界正变得愈发复杂和多极化。当前的问题可能已经演变为西方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对立,这一点值得深思。为化解这些矛盾,必须积极寻求应对多极化的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王辉耀受邀在本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发言。图据受访者
在王义桅看来,中方派出不少官员和学者参加本届慕安会。面对一个多极化世界,中欧可以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深化合作。
“全球治理的目的在于实现各国共同利益。”王俊生认为,本次会议关注如何实现冲突地区的“持久”和平,为此应遵守“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
世界希望更多倾听中国声音
王俊生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会议涉及中国议题的板块设置虽然仍存偏见,但总体情况有所好转。
“本届慕安会关注了中国在欧亚地区合作中的角色,设置了多场涉及中国议题的研讨会。”在王俊生看来,这在往届慕安会中较为少见,从议题设置和讨论热度看,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安全格局中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视。
同在会场参与讨论的王义桅在与记者连线时,对王俊生的观察视角颇为认同。他对王毅在“中国专场”问答时引经据典的环节印象深刻。
王义桅参加本届慕安会。图据受访者
王义桅观察到,王毅的发言引起了现场共鸣,观众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虽然全球化和多极化话题被热议,但世界可能更希望倾听到中国的声音。”
“今年中国外长的致辞时间提前至会议首日,在安排上与美国、欧洲处于同样重要的时段。”在王义桅看来,这些变化也从侧面说明欧洲愈发渴望聆听中国的声音。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