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陈洁

编 辑丨周上祺

图 源丨IC

近日,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对于2023年,2024年结婚登记数据同比下降20.5%,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一些地方也于近期发布了结婚数据。比如,2月12日,据当地媒体报道,2024年湖南结婚登记总数为22.79万对,相较于2023年的29.98万对减少7.19万对,同比下降19.3%。事实上,从目前各地发布的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来看,地方去年登记结婚的人数普遍下降。

“主要受了疫情后补偿性结婚潮的影响,2023年结婚登记数据短暂回升至768万对,但之后结婚对数很快便跌回常态,下降的总趋势是没变的。”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史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导致各地结婚登记数量下降的原因颇为复杂,但有两个因素不能忽视:首先,地方的结婚人员平均年龄不断推迟;其次,适婚年龄人口数量下降明显。

如果将20—39岁计算为适婚年龄人口(根据数据的不同,有时为20—40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适婚年龄人口的占比从2013年的占总人口比重31.97%,下降到2023年的26.29%,10年降幅超过5个百分点。

从地方来看,适婚年龄人口的下降也相当快。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2023年适婚年龄人口为716.2万人,较2013年的923.1万下降超过200万人,不过占总人口比重仍然达到32.8%。事实上,这一占比并不算低,一些省份的适婚年龄人口早在2020年已经下降到占比25%以下,并呈现持续下跌的局面。

地方结婚数量普遍下降

近期,多地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登记信息。

比如,人口第一大省广东近日发布了广东民政事业统计季报(2024年第四季度),根据报告信息,2024年1—12月,结婚登记数量为51.2万对,而在2023年1—12月,广东的结婚登记数量为63.2万对。

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在2024年的结婚登记数量分别为83712对和91926对,较2023年也有所下降。

不仅仅是广州和深圳,同为一线城市的上海也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登记数量,2024年,上海共办理结婚登记90167对。在2023年,上海办理的结婚登记为104210对。

此外,北京尽管尚未公布2024年的整体数据,但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结婚登记数量为8.9万对,相对于2023年前三季度的9.7万对有明显下跌,2024年结婚对数下降几乎已成定局。

不仅仅是一线城市,不少省份和地级市也已经发布了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比如,根据云南发布的民政事业统计季报表,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为26.2万对,较2023年的28.8万对有所下跌。

连云港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结婚登记数量与2023年相比减少5456对,同比下降约22.4%。

扬州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20727对新人喜结连理,比2023年减少4652对。

丹阳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共有2822对新人登记结婚,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900余对。

目前来看,2024年各地发布的结婚人数普遍下降,但不少地方比如云南的跌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史薇表示,2024年结婚对数下降是正常现象,是过去十余年结婚对数下降趋势的延续。“从短期因素看,原因包括2023年疫情后婚育补偿效应基本释放完毕,同时2024年是‘无春年’,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人推迟结婚。从长期因素看,包括适婚人口减少、初婚年龄推迟、婚姻观念转变、经济压力增大等。”

适婚年龄人口下降“加速度”

从已经发布的数据看,结婚年龄推迟的问题,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同样明显。

2024年,上海全市结婚人员平均年龄为34.9岁。其中男性35.8岁,女性34岁。全市初婚平均年龄30.1岁。

连云港全市结婚人员平均年龄为31.43岁,其中男性32.05岁,女性30.8岁,全市结婚登记平均年龄逐年提高。从初婚年龄看,连云港全市初婚平均年龄27.86岁。

史薇指出,近年来,中国结婚年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且30岁以上结婚人数占比逐渐上升。结婚年龄的推迟不仅压缩了结婚窗口期,还通过进度效应减少了每年进入婚姻的人数。

然而,另外一个因素对于结婚人数的持续影响或许更大,这就是我国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快速下跌。

中国统计年鉴2024,透露出我国最新适婚年龄人口的信息。2023年,我国在20—24岁、25—29岁、30—34岁和35—39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分别为4.97%、5.69%、7.64%、7.99%,20—39岁的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为26.29%。

这一占比较2013年、2020年均有明显下跌。中国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2020年我国适婚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31.97%、27.66%。

这一趋势是否有可能改变?目前看来,适婚年龄人口下降的趋势难以改变,且在最近10年呈现加速下跌的趋势。

以202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当年30—34岁、35—39岁年龄段的人口分别为12414.52万人、9901.29万人。而10—14岁、15—19岁的人口分别为8525.60万人、7268.41万人。

这意味着,随着2020年的35—39岁的人口在2025年退出适婚年龄人口,15—19岁进入适婚年龄人口较之大幅减少超过2600万人。此外,在2030年,2020年30—34岁年龄段人口退出适婚年龄人口之后,当年10—14岁年龄段人口进入适婚年龄,也较之大幅减少超过3800万人。

史薇表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15—35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3.5%下降到27.2%。同时,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人、1.78亿人和1.55亿人,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20—40岁的适婚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大幅下滑,将导致结婚对数减少。预计2023—2043年,20—40岁人口将继续减少16.9%,这意味着未来结婚对数可能继续处于低位。

如何应对“结婚难”?

事实上,我国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提升的阶段。

以公布了每年人口年龄构成的北京为例,根据统计年鉴,2009年北京20—39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40.2%,这一数据在2013年上涨到43.6%。

到了2020年,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的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仍然高达36.09%,在各个省份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广东,也远超全国27.66%的水平。

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偏高,并不仅仅出现在北京,上海和天津也是如此。2020年,上海、天津的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35.21%、31.34%,也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这些大城市高校林立,且大量外地的年轻人口流入,提升了当地的适婚年龄人口占比。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大城市的适婚年龄人口下降较快。仍以北京为例,2023年,北京的适婚年龄人口为716.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32.8%。这一数据较2013年的923.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43.6%,下降超过200万人、10.8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即使是适婚年龄人口占比较高的大城市,也开始面对“结婚难”的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城市的一人户占比为27.53%,在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独居青年数量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一人户占比相对较低,镇的一人户占比为23.81%,农村为23.96%,由此可见大城市一人户的占比更高。”史薇表示。

怎么办?打造更为友好的婚恋、生育环境,是重点之一。近期,上海印发《上海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姻文化、优化线上公益类婚恋交友平台服务等。同时,依托全市婚姻登记机构,开展婚姻咨询、生育指导、家庭辅导等“婚育一站式”服务。

史薇表示,未来,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强经济支持,扩大各项补贴的范围、力度,针对企业、个人实施税收减免,进一步完善幼托体系,让家长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逐步转变年轻人的观念,加强婚姻教育、引导,帮助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观念。

SFC

本期编辑 江佩佩

21君荐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