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

大家总是在与时间赛跑

却往往忽略了与睡眠的“深度对话”


有些人

明明努力遵循着

“每天睡够8小时”的金科玉律

却依然在白天哈欠连天

仿佛被“睡神”附体

这不禁让人疑惑:

难道自己每天都在“假睡”?


近日

#每天睡够8小时白天为何还犯困#话题

在微博上掀起了一股热议

评论区内

不少网友

纷纷吐槽起自己的“睡眠困境”





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人“含泪控诉”

“先给能睡够8小时的机会再说”

“上班能睡六小时都是好的了”





当然

也有部分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睡眠时长≠睡眠质量

深度睡眠比时长更重要


那么

我们精心计算的睡眠时长

为何却成了大脑的“虚假流水账”?

是床垫不够软、枕头不够高

还是睡眠方式出了问题?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揭开

这团神秘的“睡眠迷雾”

探寻其中的真相吧

【一】

8小时黄金睡眠?

你可能被“假科普”坑了

你以为“8小时黄金睡眠”是科学真理?真相扎心了!

关于“8小时睡眠理论”的起源,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它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工厂主为了规范工人作息而制定了这个标准。其实,它并非基于严格的科学研究,而是出于生产管理的需要。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8小时睡眠才逐渐被大众接受成为“黄金标准”。


现代睡眠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研究指出,成年人的理想睡眠时间在7至9小时之间,但具体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需要6小时就能保持充沛精力,而有些人则需要9小时才能完全恢复。


图源:人民日报

多年来,江湖上也流传着许多成功人士不需要睡觉的传说。从拿破仑、雍正皇帝、撒切尔夫人,到一众科技新贵,再到“每天睡4小时的人,年薪基本是400万”的职场毒鸡汤……你以为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其实是他们中了“基因彩票”。


一些研究发现,短睡眠者之所以能够在较少的睡眠时间内保持清醒,是因为他们携带了特定的基因突变。遗憾的是,短睡眠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非常低,据估计只有1%,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这意味着,一般人很难通过后天努力来模仿或获得。

【二】

你的睡眠可能开了“虚电模式”

《2023中国睡眠质量报告》数据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近40%的人即使睡足8小时仍困倦。更扎心的是,长期睡眠质量差的人群中,80后、90后占比高达72%——这届年轻人,连睡觉都成了“奢侈品”。


图源:新华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睡6小时就精神抖擞,你睡8小时却像“充电头接触不良”?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睡眠周期

实际上,睡眠可不仅仅是闭上眼睛休息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大脑、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包括非快速眼动期(NREM)和快速眼动期(REM),两者交替进行,共同构成高质量的睡眠。

而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又包括了N1、N2、N3三个阶段:

N1入睡期:易醒,占睡眠周期2%至5%。 N2浅睡期:睡着后易唤醒,占睡眠周期45%至55%。 N3深睡期:睡着后难唤醒,占睡眠周期15%至25%。 快速动眼期:产生梦境,占睡眠周期25%。


新华网发(王彪 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睡眠周期,成年人每晚有4至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有90至110分钟。


央视网微博截图

换句话说,如果你每天没睡够8小时,但满足了完整的4至5个睡眠周期,而且起床后感觉精神抖擞,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整夜翻来覆去、频繁醒来看手机,就算躺够8小时,深睡眠也可能会被“砍半”!这就好比手机显示“电量100%”,实际是系统虚标——你以为充满电,其实只充了50%。

【三】

谁在偷走你的深度睡眠?

◆ 昼夜节律崩坏:你的生物钟在“倒时差”

白天工位当“洞穴人”(见不到阳光),晚上化身“夜猫战士”(狂刷手机)。

科学警告:

手机蓝光=人工小太阳,它会让大脑误以为“现在是白天”,疯狂抑制褪黑素分泌。后果就是:明明困得要死,大脑却嗨得像在蹦迪现场!

◆ 压力型失眠:你的大脑在偷偷“加班”

“方案没改完,梦里都在和甲方Battle!”

“闭上眼睛就是房贷、KPI、催婚三连击!”

研究证实:焦虑会让交感神经持续亢奋,即便你睡着了,身体仍处于“战备状态”:

深睡眠时间减少30%; 夜间心率比正常人快15至20次/分钟; 早晨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飙升50%。

◆睡眠刺客:那些你以为的“助眠神器”

睡前小酌:酒精虽能让你快速入睡,但会斩断REM睡眠(醒后更累)。

周末补觉:狂睡到中午=给生物钟“一记重拳”(周一更痛苦)。

午觉超时:午睡超过30分钟=进入深睡眠后被强行打断(头晕目眩警告)。

【四】

科学回血指南:

让你的睡眠效率飙升200%

面对“虚电睡眠”的困扰,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以下是一份自救指南,希望能帮助你重拾高质量的睡眠,迎接每一个充满活力的清晨。

◆睡眠周期法:告别“数羊”,玩转90分钟玄学别再纠结“必须睡满8小时”,可以试试R90睡眠法

以90分钟为1个周期,睡够4至5个周期 设置闹钟在浅睡眠阶段唤醒
◆打造“洞穴睡眠”:让卧室秒变助眠黑洞
光线:安装遮光窗帘+关闭所有蓝光设备(手机?扔客厅!) 温度:空调锁定20℃至23℃(凉爽环境让深度睡眠增加20%) 声音:白噪音App拯救隔音差的打工人(雨声+ASMR亲测有效) 仪式感:薰衣草精油+真丝眼罩,给大脑发送“该下线了”的信号

◆压力断舍离:给大脑装个“关机键”


电子戒断: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建议把刷剧换成读纸质书) 焦虑外挂:睡前写“烦恼清单”,把压力锁进笔记本 冥想buff:10分钟正念呼吸让交感神经“冷静”

◆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晚餐应避免过饱,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在就寝前几小时,还应避免进食油腻或辛辣食品,以防止胃部不适导致夜间醒来。

◆适度运动:白天流汗,夜晚躺睡


定期进行适度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运动能够增加日间疲劳感,改善脑内血流,促进大脑和身体机能的恢复。但请注意,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导致兴奋难以入睡。

◆ 寻求专业帮助:及时解决问题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如果“虚电睡眠”现象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帮助你重拾高质量的睡眠。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耽误了治疗时机,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

优质睡眠已成为稀缺的自我投资

或许

我们该清楚:

好好睡觉不是躺平

而是对生命的战略性投资

毕竟

用熬夜换来的效率

终将以脱发、记忆衰退

免疫力崩盘为代价偿还


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不妨从今晚开始

拉紧窗帘,关掉手机

对自己说一句:

“先睡个好觉最重要!”

毕竟

能控制睡眠的人

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啊

开屏新闻记者 何丹 陈洁 整理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健康中国、扬子晚报、新周刊、网友评论等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开屏新闻资料图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