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文章《一座县城的引才密码》,再次关注高平,全文如下:

开春,高平市建宁乡郭庄村的返乡创业者杨文广正忙着调试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设备。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建起了生态鱼池、平菇大棚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不少青年返乡创业。


▲郭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广在郭庄村志远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平菇大棚内采摘平菇

郭庄村的蜕变,正是高平市近年来以“人才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的缩影。这座常住人口仅50万的晋东南小城,何以成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记者实地探访,揭晓其引才密码。

政策筑巢:真金白银与柔性机制并举

高平市的人才吸引力,首先源自一套招纳人才的政策体系。2021年,高平市聚焦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农村优秀人才回引活动,并不断升级政策,推出覆盖“引、育、留”全链条的“人才强市”战略。

“高平不仅给安家费,还帮对接科研资源!”从上海交通大学定居高平的博士杨延康感叹。高平市构建了“刚性+柔性”双轨引才体系:对就业定居的博士人才,连续五年发放每月5000元的生活补贴和最高35万元的购房补贴,并配套子女教育优先等政策。仅2024年,市人社局就为全市企事业单位引进的65位硕士研究生审批发放生活补贴341.3万。

如今,服务留人,带来从“一张床”到“一座城”的转变。


▲高平市人才公寓

“租房补贴直接划入社保卡,连窗帘都帮安装好。”入住人才公寓的引进人才杨先生说。高平市构建“全周期”服务链:暑期实习包食宿、红色研学增认同;对创业人才提供贴息贷款。这几年,高平市新建“五校五园”,成为晋城市学校建设的精品工程,更让人才子女享受到省级示范教育。在高平市智创城先导区集聚多家科创企业,配套人才咖啡厅、共享实验室,成为青年“创新会客厅”。


▲高平智创城

“真金白银”激发引才动力,精准匹配产业需求。高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毕海霞介绍,高平将人才引进向煤炭冶铸、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倾斜,并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展合作,推动产学研市校合作深度融合。


▲2024年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封面采用高平潞安府非遗潞绸技艺织造面料

情感纽带:乡愁牵引与青年共振


▲致高平籍在外人才的一封信

春节期间的高平,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时刻,更成为招才引智的“黄金窗口”。今年春节期间,《致高平籍在外人才朋友的一封信》刷屏高平游子的朋友圈。

“高平培育出的优秀人才不少。”高平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王万青介绍,以高平一中为例,如今已连续13年一本、二本以上达线率保持在65%和95%以上,连续13年清北录取不断线。“高平学子奔赴全国各地,在各个领域成绩斐然。”


▲高平市召开“相遇未来,名师有我”部属师范生座谈会

去年春节,高平市“相遇未来,名师有我”部属师范生座谈会举行。“要实现家乡‘越来越好’共同期许。求学在外,高平是你们永远的牵挂。高平的每一点变化,你们都在关注;高平的每一步发展,你们都会心动;把高平教育建设得更好、更优、更强,也是你们永恒的期待。”座谈会上的讲话,让不少学子心动。

如今,针对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高平市开辟“绿色通道”,目前已公开引进高平籍专职教师108人、医生19人。

去年春节期间,80余名返乡精英齐聚“共话家乡 共谋发展”座谈会,围绕煤炭冶铸、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旅康养、教育医疗等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与此同时,“我们如此热爱高平”短视频大赛吸引数百名青年参与,用镜头记录灯会、古建与民俗,作品播放量超千万次,让“高平魅力”破圈传播。

这些紧扣青年需求的举措,是高平市“春节引才攻势”的一环。寒假期间,高平推出“青春兴晋”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在五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方面调研观摩,实地了解高平发展,加深对高平的认知和热爱。


▲“以青春之名 赴家乡之约”2024年神农镇返乡大学生“炎”学之旅在炎帝陵开展研学


▲高平市返乡大学生暑期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研学活动

情感联结润物无声。农历正月初三的高平市,炎帝灯会的彩灯璀璨如昼。返乡人才代表王聪聪站在“喜镇苏庄”的灯笼下感慨:“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从前这里还是老厂房,现在成了文旅新地标。”这一幕,正是高平市近年来以“人才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种“以才引才”的链式效应,也正让高平的人才“朋友圈”持续扩大。

产才融合:从“雁南飞”到“凤还巢”,激活内生动力


▲康硕(山西)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展厅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康硕集团总部从北京搬到高平了!在高平从传统铸造向绿色智能制造转型之际,高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登门招商,康硕集团深刻感受到当地政府“亲商、安商、富商”的诚意,经过反复论证、多方比较,2023年4月底,康硕集团决定将总部搬迁到高平。

目前,高平市正在依托康硕集团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技术优势,全力打造“精密铸件一关键零部件一整机制造”全产业链,持续推动铸造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落地,释放科技人才“新动能”。

“高平市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富硒土壤面积大,适合红薯种植……”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武宗信历数优势,自信满满。


▲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武宗信(右二)

近年来,高平市依托“一院两站”(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高平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成立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技术支撑,将种植历史悠久的“朱门”红薯进行了系统选育和茎尖脱毒,培育出“神农1号”脱毒红薯种苗,在2023年举办的全国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高平现场会上,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全国各地77个优秀甘薯品种中脱颖而出,作为10个甘薯品种优质种苗之一向全国推广。

谈及下一步发展时,武宗信表示:“我们将继续推动‘神农1号’红薯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做好农产品深加工,不断提升红薯产业附加值,做大做强高平红薯品牌,让小红薯长成富民大产业。”

启示与展望:小县城的“人才经济学”

高平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县域引才的可行路径:以政策为基、以乡情为线、以产业为锚,将“输血”转化为“造血”。


▲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为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教授介绍铁佛寺


▲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用中英双文为外国友人介绍铁佛寺文创产品


▲高平市米山镇上冯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一磊在查看辣椒长势


▲高平市米山镇上冯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一磊在集体辣椒田中


▲高平市许庄村党支部委员许嫣雯入户宣讲政策


▲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携原创作品《破土新生》登上晋城市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青春汇报会舞台

这几年,高平市开辟“我当乡村运营师”“我为咱村支一招”两条新赛道,助力新生代将个人成长与乡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一批“乡村运营师”活跃在舞台上:“辣椒书记”杨一磊创办强村公司,延长辣椒产业链实现村庄增收、村民致富;张嘉琦致力于讲好铁佛寺故事,开发文创产品助力文物“出圈”;山居许庄运营师许嫣雯策划“我在许庄赶大集”系列活动,8天吸引游客10万人,叫响村庄品牌;“新生代说唱歌手”杨锦钊用一首首原创作品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宣传者。

高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毕海霞在采访中表示:“引才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让人才与城市共成长。”如今,千余名返乡人才正成为高平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片黄土地的故事证明:只要机制活、舞台大、诚意足,小县城亦能育英才。


灯火阑珊处,炎帝灯会将传统古村落装扮得流光溢彩,不少在外游子流连其中。对于这座县城而言,吸引人才不仅需要“政策高地”,更要营造“情感港湾”与“事业沃土”。当越来越多“乡村运营师”“工科博士”“文创青年”选择归来,高平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县域人才振兴的一个生动注脚。

来源:人民日报、长平红叶

编辑:李舒婷

初审:李鹏飞

复审:殷雪霏

终审:杨 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