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其实充满了偶然性。一件小事、一个人物很多时候真的就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每次读中国历史,都会为那些偶然而遗憾。其中,最令我遗憾惋惜的是两位雄才大略却又英年早逝的皇帝,如果多给他们那怕十年时间,中国历史必将改写。
一是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的后周世宗柴荣,出身贫寒,年轻时候当过小贩,走南闯北讨生活,深知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登基为帝后,柴荣以雷霆手段扫除积弊,重塑中央权威,他整顿军力,编练了五代最强禁军,打的后蜀南唐俯首称臣,基本失去反抗能力,统一中国指日可待。
他亲民爱民,惩治腐败,重用寒门士子,治黄河修水利,甚至后来的大宋东京汴梁都是他主持规划设计修建的。后来赵匡胤的宋朝,一切的根基都得益于柴荣。就连司马光都不得不称赞前朝这个皇帝:“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
最重要的是,他统一天下的战略是先北后南,先难后易,而不是后来赵匡胤小聪明式的先南后北。在打服南边几个小国后,柴荣没有急着灭国,而是集中力量对付第一战略目标北方的契丹,夺回汉人政权的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公元959年,他亲征辽国,42天内连克瀛洲、莫州、宁州等“三关三州”,剑指幽云十六州,当时契丹人已经失去斗志,甚至决定放弃幽云地区。可惜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柴荣竟然病倒了!而且,病情忽然加重,短短一个多月竟然病逝,仅仅在位五年,年仅39岁。
倘若再给柴荣哪怕十年时间,夺取幽云的大一统周朝绝对比先天不足的宋朝强大。到时候皇太子柴宗训也已经18岁成年,皇权交接就稳固多了。恐怕就没有赵匡胤兄弟什么事了,也自然不会再有弱宋的存在。但是,文化经济的繁荣也不会比赵宋弱!后人可能称赞的就是唐诗周词,传唱的就是周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词了!
二是宋哲宗赵煦。在一代比一代弱的赵宋王朝,宋哲宗绝对是难得的铁血皇帝。他也是宋朝为数不多敢主动对外宣战,致力开疆拓土的皇帝。他年轻登基,虽然大权在高太后等守旧派手里,但他心比汉武,不甘平庸,在18岁亲政后,马上起用了王安石派新党,变法改革,以图中兴大宋。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继承其父宋神宗的对外策略,继续对西夏和吐蕃战争,基本都是大获全胜。特别是第二次平夏城之战,宋军斩首西夏三十余万,占领了军事要冲横山,西夏不但精锐损失殆尽,其最大的牧场和粮食产区都被北宋占领,就此一蹶不振,不得不向宋朝求和,不仅归还之前高太后和司马光让出的土地,还另外向宋朝割地称臣。同时,宋哲宗还针对青唐吐蕃政局不稳问题,重启河湟之役,开展对青唐唃厮啰政权的军事作战,大破吐蕃,攻灭青唐吐蕃政权,迫使黄头回鹘称臣纳贡,开疆拓土两千里。
可是,他仅仅亲政七年,就盛年病逝,年仅25岁。如果宋哲宗不是年纪轻轻就暴病身亡,那么攻灭西夏只是时间问题。更关键的是,如果他不是早死,那么他弟弟昏聩的宋徽宗也就没有机会当皇帝。以宋哲宗的治国理政才能,宋金之战的结果绝不是靖康之耻!那么中国汉族政权最屈辱的一幕就不会发生。
历史,总是充满太多偶然。天不假年是多少英雄人物的悲叹,谁不想向天再借五百年!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