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立春过后,天气一天天开始暖和起来。

走进四川省宜宾筠连县官井村,满山遍野的茶园开始吐露新芽,一派生机盎然。

随着天气转暖,一年一度的采摘工作即将开始,官井村党总支书记陆学隆每天最关心的就是茶园里茶叶的长势。


官井村茶园。筠连县腾达镇人民政府供图

“2024年,我们种植茶园6000亩,年销售茶叶300多吨,茶农收入2000多万元,综合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陆学隆说。

据统计,目前,官井村生态茶叶种植面积达6000亩,有茶叶加工厂和加工作坊6家。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该村在产业布局上扩大“朋友圈”,组建了由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民专合社、茶叶企业、种植大户、党员干部代表组成的“茶产业发展联盟”,建立了茶园管护和鲜叶交易合作社,推行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模式。不仅如此,还组建了官井村茶产业发展小组,加强同筠连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专家、茶企老板、农民群众的交流沟通,进一步集思广益,找准并解决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问题。

“有了村里的统一规划引领,我种植的乌牛早(茶叶)一亩地平均产值达到了8000元左右。”茶农陈伟说,这才换来了“一片叶子富了一家、富了全村”。

有了规划先行,官井村的另一法宝就是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精准发力添动能。一方面,为确保土地保障有效,发动群众把空闲地、原茶地、残次林4000多亩改造用于茶产业发展,组织茶叶企业、专合社通过新建或改建等方式扩大再生产;由村级集体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600亩以上集中连片发展。另一方面,为确保资金支持有度,落实衔接资金、产业发展资金2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示范茶园150亩;积极协调5家金融机构为茶企茶农提供“好茶贷”产品,其中茶企融资贷款超过200万元。此外,该村还在技术支撑确保精准有力,广泛邀请四川农大专家、市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本地茶艺人采用“理论教学+现场示范”方式,从种茶、管理、采摘、加工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


茶叶吐新芽。筠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科学规划、要素保障上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官井村拓展渠道增效益。据悉,当地以扶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引导茶产业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向“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集约化发展转变,带动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目前,全村茶产业经济实体组织15个,带动1500余人共享共建,户年均收入增加2万元。

“一片叶子,要想转化为经济效益,关键还得靠市场,长在枝头再好也没得用,我们借力品牌销售,用好‘筠泉茗茶’县域公用品牌,形成龙井、香茶等茗茶系列产品。”陆学隆说,茶叶已销往浙江、成都、重庆等地,品牌增值1000余万元。( 朱虹、张华、彭源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