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对学生食堂的改革举措,刷脸消费模式应运而生,这本是加强食堂监管、提升管理效率的有益尝试。

然而,随着改革推进,一些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并促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完善工作方式,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

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在餐饮环节浪费的粮食高达 800 亿斤,相当于 2 亿亩耕地的产量。在学生群体中,浪费现象也十分严峻。



就高校食堂而言,大学生食物浪费情况调查显示,大约有 74% 的大学生存在食物浪费行为,平均每人每餐食物浪费量为 67.55g,食物浪费率为 12.86%。按照最低口径粗略估计,相当于 1000 多万人一年的口粮被白白浪费。

以幼儿园推行的相关举措为例,如今食堂改为刷脸消费后,又实行 “团餐制”,要求提前一天上午 10:30 前下单采购食材,家长则需在上午 9:30 前向班级老师报订餐信息,若孩子第二天不来园,还得在头天上午九点之前告知老师。看似合理的流程安排,背后却给老师增添了不小的工作负担。

老师们本就肩负着照顾孩子、开展教学活动等诸多重要职责,如今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统计各班孩子的订餐情况。



面对众多家长的回复消息,他们得一一核对、整理,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以免出现食材浪费或者孩子没餐可吃的情况。

而且,现实中总会有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回复,老师还得反复提醒,这无疑又加大了工作量。长此以往,老师的精力被分散,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也容易让老师在疲惫中出现工作失误。

这样的 “团餐制” 订餐模式看似是为了避免浪费,可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存在诸多变数。比如孩子临时生病,哪怕家长在规定时间之后告知老师,那已经采购的食材又该如何处理?

是造成浪费,还是强行要求家长买单,这都是棘手的问题。

又或者有的家长虽然提前报了孩子不来园,但孩子临时又改变主意要来,那餐食能否及时供应,这些都是潜在的矛盾点。

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来看,初衷无疑是好的,希望通过改革让食堂运营更科学、规范。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以及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应当及时完善工作方式,比如可以开发便捷的线上订餐系统,让家长直接在系统中提交订餐或请假信息,系统自动统计并反馈给食堂,减少老师人工统计的环节。

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制定灵活的应对预案,明确责任划分和处理办法,避免出现浪费或者让家长、老师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学生食堂关乎着孩子们的饮食健康和校园生活体验,任何改革举措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多倾听老师和家长的声音,既要关注食堂浪费这一严峻问题,要及时调整完善现有措施,真正做到既加强食堂监管,又不给老师增添过重负担,让学生食堂能平稳、有序地运营下去,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就餐保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