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寒风虽未褪尽,安徽省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工程——合肥市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北区工地上早已热火朝天,中铁四局建筑公司数百名建设者忙碌的身影和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奋进的交响乐。


合肥市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节后施工大干。卢勇龙摄

“汽车搭电梯上下楼”、“像搭积木一样建厂房”,所谓“工业上楼”,是指让企业在“摩天工厂”或“空中厂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新型产业空间模式。它不是简单的厂房堆叠,而是实现生产空间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系统工程。在寸土寸金的地区,可以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化利用。


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效果图。中铁四局供图

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作为安徽省首批“工业上楼”项目之一,总计8栋单体,占地面积约179亩,总建筑面积约24.7万平方米。

选用过硬材料扛起“空中厂房”

2023年5月,安徽省发改委公示了首批“工业上楼”试点名单,合肥高新区等三家开发区成为全省“试验田”。作为全省最先试水“工业上楼”的开发区,合肥高新区的经发局副局长吴昊谈道,“工业上楼”图的就是高度集约化、亩均效益最优化。

作为安徽省首批“工业上楼”试点项目——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北区2023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中铁四局建筑公司合肥分公司总经理罗勇介绍,“当时接到这个工程时,我们对这座‘空中工厂’的结构布局进行研究后,发现它比普通高层建筑在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承载力上标准要更高。”


合肥市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北区楼面设计荷载达到每平米楼面承重2吨。金鹿摄

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北区是集研发、生产、运输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楼,后期将用于重型设备制造、汽车装配等工业生产,楼面需要承载大宗货物和各类重型设备及车辆,楼面设计荷载达到每平米楼面承重2吨,相当于楼面可以进出一辆约10吨重小货车。通常楼体标准层高为3米左右,但该项目作为工业用途,采用4.5米的标准层高,部分楼层空间达10.15米。


合肥市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北区工人在进行铝合金模板安装。卢勇龙摄

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厂房设计,每层混凝土用量达到约2600立方,传统的木模板承载力有限,容易出现涨模或爆模的现象,同时周转次数过多后,模板易破损变形,严重影响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和浇筑质量。

于是,项目技术团队对模板方案进行比选。通过对浇筑混凝土承载力及标准化施工和建造成本、使用效率的综合考量,在项目部的选材研讨会上,项目技术负责人李青山向与会人员充分阐述了使用铝合金模板作为浇筑模板的好处。“铝合金模板质量较轻,每平米质量仅为20千克左右,可根据需要定制,均在厂家进行预拼装,不需要现场进行裁剪、切割,不产生废料,施工低噪声。通过螺栓与插销进行拼接,两人配合就能轻松完成安装、拆除及转运,极大节约人工和时间成本。”

随着选材的确定,项目技术团队根据现场实际,迅速摸索出一套“快拆体系”,当某层浇筑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时,除保留立杆及早拆支撑头外,同步将楞骨、模板等拆除并从传料口运到上一层。“快拆体系”应用大大提高了模板使用的效率,施工速度可达到7天完成一层主体结构,同时还能保证“空中工厂”达到预期的承载力。在结构支撑系统上,项目部因地制宜根据楼层具体情况,在内隔墙施工中选择采用ALC板,工厂预制生产,现场全干式作业,精益化施工,同时还能减少建筑垃圾堆积。

新型建造技术搭起“空中厂房”

“空中厂房”在平面图纸上有无数条管道线路和复杂结构构件。为了让每一条线路和每个构件都能够精准就位,项目部技术人员在项目前期施工策划中通过新型BIM技术建立了施工布置图,在虚拟可视的空间中将建筑的外观、内部结构、机电管线等直观呈现,优化现场布局,提前发现空间冲突、管线碰撞等问题,及时调整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施工阶段设计变更。

另外,像搭积木一样建厂房,在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北区工地上也成为了现实。该项目有3栋楼为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达30%,主要预制构件为叠合板、预制楼梯、ALC隔墙。

当说到装配式建造的好处,项目施工负责人王强侃侃而谈:“高层工业厂房通常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和梁的施工会影响项目生产进度。因此,在符合结构安全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我们采用预制叠合楼板、叠合楼梯等新型结构形式,提前将楼板及楼梯在加工厂预制完成,直接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节约施工工期,提升工程质量。”


合肥市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项目北区预制楼梯吊装。金鹿摄

该项目最重构件为预制楼梯,每个梯段重约4.15吨,项目部在施工现场布置9台塔吊,预制楼梯距离塔身距离38米,塔吊可吊重5.5吨,塔吊布置能够最大覆盖现场施工区域,同时满足构件吊装要求,当预制好的楼板吊装到位后,几名能工巧匠再将其严丝合缝地与楼板安装组合在一起……

谈到后续的施工,王强表示:“我们准备规划引入包括腻子涂料涂敷和打磨机器人,室内喷涂机器人、地下室地坪打磨机器人等智能化、自动化的机器人设备,实现部分工序无人化或少人化施工,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助力该项工程能够于今年底按期投入使用。”(卢勇龙 金鹿 文良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