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向来被誉为骆驼都绝望的地方。
这里干燥无比,昼夜温差极大,冬天时常零下不说,夏天地表更是有着高达40度的天气。
这样的环境照理说根本不可能有生物生存,可在塔里木公路旁边,却每隔4公里都有一口孤井,而每口井房中还都住着一对极其“特殊”的夫妻。
他们为什么要待在这里?
复杂环境中的特殊之处
在中国西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总给人一种不可逾越的感觉。
然而在这片广袤沙漠的腹地,有一条长达522公里的公路穿越了沙海。
这条沙漠公路被称为塔里木沙漠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横贯流动沙丘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这条路正式通车后,成为了新疆南北疆交通联系的大动脉,也成为保障中国能源输送的重要经济线。
但奇迹背后并非一片坦途,这条在风沙中蜿蜒而行的道路,每时每刻都受到流沙的威胁。
如果没有两侧那片延绵的绿色屏障,这条路或许早已被流沙吞噬。
而这些屏障之所以能长久存在屹立不倒,都离不开路上的108座水井房,还有那108对驻扎在这里的“水井夫妻”。
这里的水井房,乍看只能用“简陋”来形容,甚至这两个字都有点“高看”了它。
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错落着放着卧室和设备间,三桶储水用的大型塑料桶摆在室内显眼的位置,一张小桌、一张床,就是全部的生活区域。
在他们窗外则是种满沙拐枣、红柳和梭梭树的密密绿带,几台抽水机正在嗡嗡运转,负责让这片绿色的生命带保持活力。
这里的人们每天的生活重心都是围着几百米长的滴灌管道展开,守护负责水井房的工人们在天没亮就开始忙碌,打开滴灌阀门,调节水压,时刻盯着压力表的数字。
而沙漠绿化带里的树木喝水靠的是地下深井水,每天从井里抽上来的水沿着铺设好的滴灌管道,均匀地滴入树根周围。
这样每隔26天,两侧四公里范围内的绿化带都能完成一次“补水”。
有些地方管道分布复杂且老旧,工人们不仅要控制灌溉,还要经常巡逻检查。
水管破漏可不是小事,尤其在沙漠环境中,破损一点点漏水不到几小时就会造成整片区域的水压失控。
这个时候他们就得顺着事先画好的管道地图一路寻找漏水点,每找到一个损毁的毛管接头,都要迅速更换,再用铁锹重新埋好。
守在那里的人,对这样的工作并没有怨言。有人坚持了一年,有人坚持了十年,甚至十六年的守护者也比比皆是。
但这里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艰苦环境中的坚守
在夏天气温动辄七八十度,裸露的沙面几乎可以煎熟鸡蛋。
这种气候让水井房里的冰箱变得极为重要,但即便如此,有些食物还是难以储存。
粮食、蔬菜和油盐酱醋,每周一次定点送来,工人们从来不敢囤太多,一来担心变质,二来也习惯了节俭。
每次沙尘暴来临,也是一场硬仗。
有时候早晨还算风平浪静,可没一会儿风沙就会搞个“突袭”。在野外检修的工人甚至来不及跑回井房,不得不躲进绿化带里等待风暴过去。
这样的场景,对16年前刚来到001号水井房的黄仲桃夫妻来说早已稀松平常。
刚来的第一年,他们种下的梭梭树不过十公分高,如今那棵树已经长得比井房还要高。
有时他们站在门口看着窗外疾驰而过的油气运输车,有一种复杂的满足感。
在他们的守候下,这条公路也愈发茂盛。
死亡之海中的生命力
2005年塔里木沙漠公路绿化带正式完工,沿线植被面积高达4.8万亩,相当于将一个中型城市搬进了沙漠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设计到实际建造完成,这条沙漠公路不仅仅是工程奇迹,它证明了流沙可以被驯化,“死亡之海”能孕育出绿洲。
但这些成就,并不是无代价的。
沙漠公路每年要投入不小的维护成本,仅108座水井房中,每座水井房每年的费用就高达10万元。
抽水机每天工作,柴油成本是大头,而管道维护、肥料投放等也是另一大支出。
即使如今有了部分太阳能设备,许多地方依旧依靠柴油发电机抽水,而这种方式意味着能源和资金仍需强力保障。
工人们很少抱怨,他们的生活不尽完美,但也有烟火气。
在梁井房里,锅灶是柴火烧的,早上洗脸水里荡开一道浮光,习惯了沙漠日子的夫妻已经很少再追忆老家生活。
他们寄给孩子的生活费并不多,家里的冰柜时常空空,但守护者与沙漠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关系。
这份关系不只是责任,更是一种认同。他们用一棵树,两棵树,把坚毅的精神植入了沙漠。
每条滴灌阀门、每片梭梭叶子,都和他们的汗水交织在了一起。
这条公路日夜通行,但有人始终守在那里,与大自然交手,陪一条路与一片林顽强生长。
这片壮丽的沙漠,偶尔会送来些许雨滴,而绿林与公路不再是这片“死亡海域”里熟悉的风景,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和希望。
信息来源:
浙江日报《潮声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08个“夫妻水井房”——探访生命禁区的守绿者》
工人日报《「特稿165」沙漠守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