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链上架起“青云梯”(引题)
株洲与4万人才双向奔赴(主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义刚 刘韵霞 通讯员 刘刚
“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北欧小城的生活。”在株洲,这是青年人才挂在口头的一句话,道出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与温度。
2024年,株洲市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5年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榜单。
吸引:4万青年“用脚投票”
“千万元级智轨列车当婚车,排面‘拉满’。”衡阳伢子董明亮回忆,在去年5月第三届株洲青年人才集体婚礼上,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以书信深情寄语50对新人,欢迎青年到株洲成家、立业,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和大国工匠易冉到现场为新人证婚。
让更多青年人才成为“城市合伙人”,株洲拿出了最诚挚的姿态、最浪漫的礼遇。该市出台《关于建设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培育制造名城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株洲AIGC创作团队的若干措施》等,鼓励青年人才和团队来株洲创业创新。
2023年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化身“推介官”,组织全市用人单位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作城市推介,持续开展名校学子走进制造名城、返株大学生寒假活动、制造名城“早餐会”等系列活动。
此外,“厂BA”、城市马拉松、树洞喜剧等活动,让青年在烟火气中与这座“硬核”城市产生情感连接。
越来越多的人才与株洲双向奔赴。近年来,该市引进大学生4万余人,外出引才人数同比增长34%。
有“才”自远方来,株洲坚持当好“服务员”。
北京人王智权和3位清华校友在株洲高新区,成立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不到3年,该公司实现多项齿科修复材料从“0”到“1”的国产替代,月销售额近400万元。
“在任何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株洲都是我坚实的后盾。”王智权说,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指导创业团队申请科研奖补,为企业减负。
托举:实打实架起成长“云梯”
2月18日,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会议室,37岁的颜渊巍和导师杨军正在进行技术研讨。
“株洲扎实的产业基础,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舞台。”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后,颜渊巍进入时代新材,研发的新材料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项项高科技产品的攻关,离不开导师杨军的“传帮带”。
2022年,颜渊巍获评株洲市青年科技之星,中国中车科学家杨军成为他的结对导师。“从实验设计到产业化应用,杨总为我和团队提供全链条指导和支持。”颜渊巍说。
留住优质人才的秘诀,是为他们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托举”。
株洲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已举办三届青年科技之星评选,推荐获评的优秀青年人才与同产业、同领域国省级领军人才进行结对指导。此外,推出“小荷计划”“双创精英”等针对不同群体、阶段人才的奖项,搭建人才梯队。
技术“接力棒”的传递,让株洲成为以大国重器为“土特产”的制造名城。目前,该市已有26名重点领域领军人才为青年科技之星提供“一对一”指导,选树90名“小荷”人才,累计提供支持资金500余万元。
近年来,株洲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项目、关键领域挑大梁、当主角,先后攻克涡桨涡轴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80多项,涌现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等一批大国重器,120多项关键产品实现国产替代。
构建:产业链上人才“生态圈”
日前,株洲正在修订“人才新政45条”,逐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推动新人才政策落实、落细。
持续办好“智汇潇湘才聚株洲”等品牌活动,打造文艺巷、“WEFUN城市青年空间”等场景。今年,株洲将在13条产业链上建立团工委,让产业链与年轻人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产业集群,对重点产业靶向引进的核心技术人才(团队),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奖励。构建青年人才托举体系,完善院士后备梯队人才培养制度。
推动在株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等平台,促进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应届毕业的“技能小匠”提供更多岗位。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株洲不断立足产业链构建人才“生态圈”,已然成为一片充满希望与机遇的热土。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