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探1900》中饰演有华工背景的角色白轩龄,圆了周润发30多年前未能实现的梦。
为还原人物,他拒绝替身,穿清装留辫造型登场,还特别嘱咐化妆师别把他弄成“小马哥”。
白轩龄代表华人在美国人的听证会上舌战群儒,他据理力争的同时揭开一个历史真相。
为美国建设有重大贡献的华人劳工,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不过,相较之本片华人和美国人的“文斗”。
早在几十年前、前另外一位导演的剧本里,华人和美国人之间还有一场血战,负责领导华人抗争的领袖便由发哥饰演。
在90年代封闭、白人为主导的好莱坞,拿着英国人投资的1800万美金,拍1部华人对抗白人的电影。
是不是很大胆,且不可思议?
但是,这场梦在1997年的1月14日戛然而止,那时距离电影开拍只剩1个月。
那一天,一位伟大的导演因心脏手术意外离世。
他是胡金铨,他筹划半生未竟的电影名字叫《华工血泪史》。
01、胡金铨的半生执念
胡金铨最早起心动念要拍《华工血泪史》,可以追溯到他在60年代拍摄《龙门客栈》时。
当时他向当时的老板和制片人沙荣峰讲过,当时故事只有一个雏形。
创作灵感源于他听到的一个故事,在美国加州有两个小城镇,一个叫“I go”(我去),一个叫“O no”(不行)。
为此他收集了很多资料,并在70年代亲赴美国实地考察。
1975年,28岁的许鞍华在胡金铨的工作室里实习时,见到了电影的英文初稿剧本,那时的名字还叫《I go O no》。
这部电影在立项之初,便具备国际视野,并肩负着胡金铨的野心,本有望像《罗生门》与黑泽明。
同年,《侠女》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技术大奖,胡金铨在国际影坛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在1978年,他登上《国际电影指南》,被该杂志誉为世界五大导演之一。
随着名声达到鼎盛,他的电影在商业上却遭遇滑铁卢。
如投资大、拍摄周期长的电影《空山灵雨》,在上映后不理想,片方撤下片子并要求胡金铨重新剪辑。
那时以徐克为代表的香港新浪潮兴起,年轻的导演更懂得迎合市场,拍片又快又好还省钱。
胡金铨动辄两三年拍一部电影的老旧做派,以及他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无情地被市场抛弃。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工血泪史》项目被搁置。
到了80年代,随着武侠片落幕,一度无片可拍的胡金铨远走美国。
晚年的他笔耕不辍,博览群书并积极创作剧本,然而门可罗雀。
或者说,找他拍电影的人,他看不上眼。
据好友回忆,就曾有老板带着一箱钱请他拍电影,被他当面拒绝,他说宁愿饿5年,也不想妥协。
他在美国生活费很贵,又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全靠给香港的杂志社供稿,以及去参加一些演讲,来勉强挣生活费。
他虽然穷,却没有失去文人的傲骨,他不愿走回头路,去香港和台湾找旧识走关系重新拍电影。
他常奔走中美两地,等待一个重新成为导演的机会,最令他放不下的,始终是《华工血泪史》。
直到90年代,有一家英国电影公司欣赏他的才华,决定投资他拍摄电影,跟他对接的是英国女制片人莎拉·皮斯柏瑞。
不过在正式决定开拍前,投资方提出要求,胡金铨必须为新电影物色一名有影响力的监制。
恰巧吴宇森在美国纽约拍《变脸》,在片场彼时的国际大导演和晚年落寞的胡金铨相遇了。
在说明来意后,吴宇森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同意了,他曾在10几岁时做过胡导演的临时演员,更是将其视为偶像。
另外,吴宇森还把他的老搭档张家振推荐进组当制片,后者几乎参与了他大部分的代表作。
大概在那个时期前后,电影确立了男主角周润发。
胡金铨积极联络旧部,美术、摄影指导、制片人和动作指导等他以前合作过的老朋友,其中有跟着他成长起来的三毛洪金宝。
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终于有钱能再拍电影了。
02、《华工血泪史》讲了什么样一个故事?
19世纪的美国,在结束了南北战争后。
表面上废除了奴隶制,假装文明的美国人不便于再压榨黑人,便把剥削的魔爪伸向了中国。
彼时清政府昏庸无能,国内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满目疮痍之下万物为刍狗。
很多黑中介把美国包装成遍地黄金的“金山”,在国内活不下去的中国人,或被骗、或无奈走上了这条异国的淘金之路。
有一批华人就被送到了美国修铁路,他们干得比白人多,却拿得少。
这批华工在完成修铁路后,幸运地找到了一个金矿,于是凭此落地生根,在北加州建立城镇。
可不久后,美国白人就来了,用武力胁迫华人交出金矿,并赶走他们。
这些没有上帝庇佑,更没有祖国撑腰的华人,只能“I go”(我走)。
天无绝人之路,这批华人凭着勤奋,又找到了一个新的金矿。
好景不长,美国白人准备故技重施,再次赶走他们。
但是,这些受尽了欺辱和不公平待遇的华人决定奋起反抗,他们决定“O no”(不行)!
一场血战避无可避。
在这片印第安人的土地上,仅仅是因为早到就以主人自居的所谓美国人,和被迫背井离乡的华人,在一个华人建立的城镇上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英国制片人莎拉在看过胡金铨的计划书后,感慨他的准备工作令人信服。
认为他掌握了拍摄这部电影需要的所有战争技术,细节到攻城战中的陷阱该如何设置。
焦雄屏在看过剧本后认为这是一个完全武侠片的写法,呈现出来大概会像《七武士》和《龙门客栈》,当然战争场面要更宏大一些。
胡金铨的女徒弟和好友郑佩佩相信,如果这部电影问世,一定会将导演的声誉提升到新的高度。
有影评人认为,如果这部电影能问世,能够改变美国的历史。
后记
胡金铨十几岁便离开了北京的家,此后辗转在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
可无论在一个地方生活多久,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过客。
或许正是这样的个人经历,让他对华工在海外的遭遇产生极大的共鸣。
并希望用电影的形式拍出他们的故事,拍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华工血泪史》成了他一场永远做不完的梦。
后来据说吴宇森想过要拍,可惜他世纪初在好莱坞拍的几部战争片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便只能作罢。
在白人为主导的西方世界,怎可能有人会愿意再重启这样一个反抗他们的项目?
如今《唐探1900》和周润发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胡金铨生前的遗憾。
笔者觉得,这部电影没有拍成,是全世界影迷的损失。
借此,怀念大师胡金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