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2024“发现重庆之美”《建设美丽重庆 城市治理“闯新路”》大型融媒体直播第七期开播。
渝北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肖永红,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毛超做客上游新闻直播间,与上游新闻主持人一道,解读渝北区如何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全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问题“一网处置”,打造出具有渝北城市管理辨识度的数字化成果。
肖永红表示,通过建立“五个”工作机制,城市中的“病灶”得到更高效的处置,也进一步扮靓了城市市容市貌。
“五个”工作机制
解决城市“病灶”
在直播中,肖永红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数字城管平台的“自行处置、专项采集、划片包干、兜底处置、沟通协调”五个工作机制。
比如“自行处置机制”,专攻沿街晾晒、零星垃圾、乱堆物堆料、非法小广告、防撞桶移位、箱门未关等6类小微案件,在街头开展信息采集的工作人员,在发现上述问题并进行上报至渝北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后,自行完成案件处理。
“这一机制不仅提高案件处置率、结案率,同时优化处置流程,节约处置单位人力物力。”肖永红介绍,在2024年,信息采集员自行处置案件就达到了4.5万余件。
城市管理部门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社会公共服务单位案件处置。针对这一情况,“划片包干机制”给出了解决方案。
“我们与渝北区大数据发展局联动,在全市率先开始实行运营商划片包干。”肖永红说,渝北将区内共建共用的通讯设施,如井盖、箱体、管线等,按照区域划分为3个片区,分别由移动、联通、电信负责。当信息采集员发现如通讯井盖破损一类的问题,完成上报后,平台坐席员就能够根据运营商划片包干区域,精准将案件派遣到对应处置部门,由牵头部门处置。
通过此举,运营商不仅不用奔走渝北全域,而且也明晰了责任分工与工作范围,企业也能够更加快速反应,进一步提升案件处置效率,同时也促进了通信行业的规范化建设。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希望的就是问题早发现、早整改、早解决。”肖永红表示,针对物业管理案件中难以划片、权责难辨的情况,通过“兜底处置机制”,对于案件处置责任存在异议的,一律由辖区街道兜底处置,确保每个案件责任到位、处置到位。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渝北数字城管‘五个’创新工作机制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毛超教授在直播中表示,面对超大城市人口密集、治理复杂、风险多元、诉求多样等诸多挑战,渝北数字城管的创新工作对走好城乡基层治理之路,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具有重要意义。
毛超教授认为,该工作机制中,“自行处置机制”是一大亮点,该机制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反应速度,还确保了管理效能的可持续性,避免了案件积压和不均衡问题的出现。
“专项采集机制”和“划片包干机制”通过集中采集和责任分片有效解决了不同类型案件的分散处理问题,使各部门能够高效协调,避免了以往推诿和责任不明的困境,提升了案件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兜底处置机制”确保了快速有效的案件处置,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安全感。“沟通协调机制”则通过线上线下的同步发力,确保了案件的及时反馈和精准派遣,推动了城市管理的联动效应,提高了处置效率和服务质量。
毛超教授建议,数字城管平台可继续深化数字赋能,以“数字赋能”推动“智治”,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民生为大”推动“善治”,聚焦民生工程,谋划推进一批惠民有感的重点民生实事。
同时,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同的深度合作,推动各类资源的共享和调度,打造整合联动的业务治理结构;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格局,促进治理共同体的建设。
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