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村战区爆发新一轮大规模军事对抗,一支仅有13人的乌军特遣队在一栋9层高楼中坚守27天,这支特遣队采用“蜂窝式”防御战术,奠定乌军大规模反攻的重要基础。
这支特遣队将整栋大楼分为多个战斗单元,在顶层设立观察哨,配备高倍望远镜和战术无人机,全天候监控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敌军动向。同时,在建筑物的各个楼层设置交叉火力点,利用建筑结构的掩护优势,形成立体防御网络。
特遣队还在地下室和建筑物周边设置多个秘密通道,用于战术反击时的快速转移。这种城市作战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小规模部队的战斗力,为现代城市反游击战提供新的战术范例。
乌军开始在红山村战区展开大规模反攻行动。乌军此次调集包括独立第225突击旅在内的10个精锐旅级单位,总兵力达到约2万人,这是自2024年年初以来乌军在该地区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乌军采用“一正两翼”的立体进攻战术,第一波攻击力量由轻装步兵部队构成,其中包括配备最新型美制M777榴弹炮和“标枪”反坦克导弹的第425突击营,以及擅长特种侦察的第68猎兵旅。这些部队在北面和西面约15公里的区域展开,主要任务是探测俄军防线的薄弱环节。
此次乌军的进攻部署具有显著的特点。在第二梯队中,除常规的摩托化第59旅等5个机动旅外,还配备大量无人机作战单元,这些无人机不仅用于侦察,还能执行精确打击任务。
在纵深火力配置上,第15、55、107炮兵旅组成一个完整的火力网络,配备包括美制“海马斯”多管火箭炮在内的精确打击武器,可以对30公里范围内的任何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乌军将其王牌部队第5坦克旅作为总预备队,这支装备有德制“豹2”主战坦克的精锐力量,将在战场出现突破口后实施纵深突击。
俄军在红山村外围构筑一个由中央军区第2集团军和第41集团军组成的多重防御体系,总兵力达到约3万人。第一防线由摩步第5步兵旅、第1438步兵团和第1195步兵团构成,这些部队都经过专门的反突击训练,并配备最新型的“T-90M”主战坦克和“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
在第二防线上,俄军部署实力强大的第90坦克师,该师装备有大量现代化装甲车辆,包括改进型“T-72B3M”坦克和“BMP-3”步兵战车。同时,摩步第27师、第2师以及第15旅、第30旅等机动部队构成一个完整的机动防御体系。
俄军的防御部署充分体现其战术思想的转变。在第三道防线上,俄军不仅部署常规的摩步第35旅、第55旅、第74旅和第41旅,还在各个防御节点设置电子战分队,这些分队配备最新型的“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能够有效干扰乌军的通信和导航系统。此外,俄军还在防御纵深布置大量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形成一个立体化的防空网络。
双方在多个关键地区展开激烈交战。乌军已经成功夺回红山村外围的皮什坎和兹维罗夫以南部分阵地,并首次在实战中使用由波兰提供的“克拉布”无人战车,对皮什查内和兹维罗韦的俄军阵地发起试探性进攻。整体战况仍呈现胶着状态,特别是在乌斯佩尼夫卡、乌达奇内和斯里布内等战略要地,双方持续进行激烈的炮战和装甲突击战。
俄军采取以机械化部队和坦克部队为前锋的战术配置,同时大量使用“猎户座”无人机进行战场监控,配合苏-34战术轰炸机和“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实施精确打击。
俄军每日平均发射300枚以上“口径”巡航导弹和“格拉姆”弹道导弹,并出动超过1000架各类无人机进行持续性打击,这种高强度的火力压制给乌军造成巨大压力。
面对俄军的强大火力,乌军采取“蚕食”式推进战术,在每个占领区域迅速构筑工事,并利用周边树林建立火力支撑点。乌军还创新性地使用由美国提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在树林和建筑物中设置机动打击小组,专门针对俄军的装甲部队实施伏击。这种攻防态势充分显示出现代战争中技术与战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双方在持久战中的战略博弈能力。乌军13人坚守大楼27天,打大仗:乌军10个旅反攻俄军两大集团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