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即将卸任的拜登政府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站在东京新闻发布厅,宣布一项震动亚太的决定:

9000名驻琉球美军将分阶段撤离,其中4000人退到关岛,5000人更转往夏威夷及澳大利亚。这个动作被视为美国“第一岛链”战略崩塌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2025年1月特朗普上任后,新任防长海格塞斯连发三道军令,又把撤离时限压缩一半,并追加关岛反导系统预算,达到120亿美元。

这场由拜登政府启动、特朗普政府加速的战略撤退,暴露了美国霸权收缩的深层困境。

【拜登的“理性撤退”:中国导弹逼出的战略妥协】

奥斯汀的撤退决定,建立在一系列冰冷的兵推数据之上。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模拟显示:

若台海冲突爆发,解放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可在72小时内,摧毁冲绳基地90%的跑道和机库,瘫痪美军空中力量。

而东风-26“关岛快递”的射程覆盖第二岛链,迫使美军必须后撤至更远的安全区。



拜登团队撤退的核心动因,是解放军技术跃升的压迫性现实:

这种“以空间换生存”的策略背后,是美军对“分布式作战”也就是“游击战”的无奈拥抱。

奥斯汀声称:“我们正从‘拒止威慑’转向‘风险管控’。”

奥斯汀还说,第一批约100名后勤人员已经开始转移到关岛,后续还要分散到天宁岛等偏远基地,甚至要重启二战时期的荒废设施。

美国还逼迫日本分担28亿关岛基地建设费,却遭琉球民众怒斥:“犯罪美军滚了,账单却要我们付?”



美军的战略大撤退,是“第一岛链”战略崩塌与霸权收缩的困局。五角大楼的“分布式作战”策略看似周密,实则充满无奈——

天宁岛二战时期的荒废设施无法支撑大规模驻军,达尔文基地距离台海超过4000公里,战机航程成为致命短板。

更讽刺的是,美军撤退并未换来安全——

解放军无人机的侦察半径已覆盖第二岛链,六代机试飞和福建号航母进一步压缩了美军的战略纵深。

【特朗普的“加速溃退”:离岸避险与军工利益链撕裂】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当天,新任防长海格塞斯签发“太平洋重组令”:

琉球撤离时限从原定2028年提前至2026年,首批作战部队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转移。

关岛扩建预算追加至120亿美元,要求新建12座抗炸机库和地下燃料库。



海格塞斯宣称“关岛将成为不沉航母”,但现实困境依然残酷:

关岛面积仅550平方公里,解放军火箭军可在首波打击中投射300枚导弹,覆盖全岛253个军事坐标。

耗资100亿美元打造的“萨德”+“爱国者”反导系统,在解放军东风-26饱和攻击面前形同虚设。

2024年12月的拦截测试,美军仅成功击落1枚靶弹,而实战中解放军至少会同时发射几十枚。



无侦-8侦察机常态化监控第二岛链,2024年11月曾抵近关岛拍摄安德森基地高清影像,羞辱性展示美军动态。

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完成无故障测试,舰载版歼-35已实现夜间起降,作战半径覆盖关岛。

东风-26的10马赫突防速度,使关岛反导系统拦截成功率低于5%。



第一岛链摇摇欲坠,第二岛链千疮百孔,第三岛链的夏威夷与澳大利亚就安全了吗?

2025年2月,055编队先是穿越菲律宾,然后是环绕澳大利亚,出现在距离澳大利亚海岸十分近的地方,进行一场绕澳大利亚一圈的“自由航行”。

而作战投射航程覆盖的轰-20隐身轰炸机也在呼之欲出。与此同时,格鲁门公司却在收缩B-21组装线,500名当地员工抗议裁员。

【帝国黄昏的隐喻:从冲绳咖啡机到关岛酒窖】

美军的撤退,意味着美国奉行了70多年的“遏华岛链”战略正面临终结。

中国航空母舰、五代机六代机与高超音速导弹的突破,使得美军的“技术代差威慑”沦为泡影。

更讽刺的是,美军撤离清单显示,冲绳基地把28台咖啡机、120套健身器材和800吨航空燃油,总计价值5亿美元的物资列为“非核心资产”丢弃。



而关岛新建的军官俱乐部,却又配备了更豪华的意大利大理石地板和法国红酒窖。

这像极了罗马帝国灭亡前的狂欢:明知城墙将倾,仍要醉饮最后一杯。

奥斯汀的理性计算与特朗普的疯狂加速,本质都是霸权体系崩解中的徒劳挣扎。

从琉球到关岛,从拜登到特朗普,美军这场战略大撤退终将证明:

帝国的黄昏,注定不是一曲壮烈史诗,而是一连串荒诞的闹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