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共和国的第一大将。革命年代,他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毛主席曾说,“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智勇双全的骁将,却在1958年被强行扣上了“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大帽子,蒙冤不白整整36年之久。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有一些将领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其中,刘伯承元帅被打成了“教条主义”的代表人物,粟裕大将被打成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遭到了批判。
一开始,针对粟裕的批判只是会议的一个小序曲,气氛还算缓和。可是到了后面,批判一再扩大,从军以上扩大到师政委以上,人数从400多,增加到1000多。
粟裕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自己好端端的就在会议上被批判,被责成检讨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在高压之下仍然对一些原则问题的作了必要说明。
其实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批粟裕。例如叶剑英就曾说:“我看粟裕最多是个骄傲问题吧。”还有一些和粟裕一起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战友,都冒着风险为他说话。但即使如此,也改变不了他此后的“冷待遇”。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后,中央决定撤销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他从此离开了热爱的军事指挥岗位,并且被限制接触部队。
更令人心酸的是,粟裕过去的战功被逐步淡化、转移,乃至磨灭,就连他最著名的“七战七捷”也没人提了。
1960年,粟裕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候,毛主席对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他们千人大会上搞的。”他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平反有望了。
可惜主席的话只是流于口头,后面并没有正式的文件或者指示下来。粟裕还是顶着不白之冤,活在1958年的阴影下。种种不公正对待,长期心情压抑,使得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有些正直的人感叹:“粟裕是被浪费了的人才。”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开始处理特殊时期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也明确表示,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这桩公案。
1979年,粟裕看望叶剑英的时候,提出了自己要求平反的愿望。叶剑英提出让他写个报告给中央,等自己回京后和小平同志也说一下。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此事一直拖了下来,迟迟没有得到解决。
1984年2月5日,粟裕带着深深的遗憾离世,至死都没有等到沉冤昭雪的那一天。虽然讣告上正面肯定了他的贡献和功绩,但是对他在1958年遭受的冤屈仍没有提及。
粟裕逝世后,他的老部下还在为他奔走呼吁。1993年,南京军区的离休干部金冶、谭肇之、秦叔瑾、黄野松、黄亦凡等人联名上书军委,要求为老上级粟裕平反洗冤。
时任南京军区政委的傅奎清看到这份报告后,非常赞同,并致信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于永波。于永波主任接到信后,立即批示总政宣传部研究,把事实搞清楚。
1994年2月5日,粟裕大将离世10周年之际,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上门看望粟裕的遗孀楚青。楚青对张震说:“粟裕现在不在了,我总希望党能说一句公正话,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我这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心愿了。”
当年12月25日,两位军委副主席,也就是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
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登出,除了对粟裕革命的一生作了公正全面的评价外,还正式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受到错误批判,是历史上的失误。
那天,夫人楚青拿着报纸的手都在颤抖了,心情激动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想,尽管粟裕本人不能看到今天这个结局,但他若泉下有知,必定同她一样高兴。
此时,距离粟裕蒙冤,已经过去了整整36年。这段历史公案,终于有了一个让人信服的结局。
参考资料:《粟裕:第一大将从蒙冤到平反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