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运气好而已,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18岁的湖北小伙孙亮在“鳌太线”失联10日获救后,在网络平台中写道。

据悉,“鳌太线”是一条纵贯秦岭鳌山与太白山之间的线路,也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从鳌山穿越到太白山直线距离40余公里,实际距离超过170公里。早在2018年,陕西省眉县、太白县曾联合发布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活动。


图为18岁的湖北小伙孙亮 受访者供图

网友自述

“留给我的只有两个字——后怕”

“四天五晚没吃东西,甚至出现幻觉幻听”

2月19日中午,网友@孙亮 在腾讯新闻“热问”发文,自述自己非法穿越“鳌太线”失联10日后获救经历。他直言,对于自己的穿越,给救援队及当地造成的困扰感到抱歉,“这次事件完结后,留给我的只有两个字——后怕。”

孙亮认为,“鳌太线”不适合徒步穿越,每一座山的情况都不相同。他回忆道,有的山吹起来狂风,他用两根登山杖都支撑不住身体;有时刚刚还晴空万里,一瞬间就是暴风雪导致身体失温。高强度的徒步行程,复杂的天气环境,伴随着进山后手机信号消失。

孙亮自称接触徒步旅行约1年时间,这次冲击鳌太线,他准备了半个月时间,自认为准备比较充分,但仍遭遇了充电宝冻死机,设备断电等问题。设备的断电导致他在山中迷失方向,期间还因大滑坠坡摔晕,手掌骨折,背包摔破。被找到前,他四天五晚没吃东西,甚至产生幻觉幻听,好在救援队及时出现。

他坦言,18岁的自己想挑战自己、证明自己,但发现在自然面前自己很渺小,“像这样的环境进去,就是送人头的,或许我就是运气好而已,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

穿越初衷

爬遍国内景区内的大山,想直接挑战终极目标

半个月准备,购置近4万元装备

2月2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到孙亮。谈及为什么冒险“穿越鳌太线”,他说,高中辍学一年来,他爬遍了国内各地景区的大山,但他不满足,将目光放在了野爬(野外攀爬)领域,“爬景区的山跟散步差不多。”

2024年11月底,孙亮通过短视频平台,听说了“鳌太线”,并萌生了独自徒步穿越鳌太线的想法,“这是徒步登山爱好者的终极毕业作业,我想直接把毕业作业做了,以此证明自己一个人也能走完。”

“这种徒步行程非常危险,我要对其他人负责,所以没有带队友。”孙亮谈及自己的独自行程时,如此解释道。他表示,通过网络博主的视频,他了解到穿越“鳌太线”的危险性,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半个月时间,近4万元的设备,露营的、充电的、保暖的、应急的……装备总重量65斤。”



孙亮的装备总重量65斤

此外,孙亮称,他是按照网络上曾“穿越鳌太线”的某户外博主走过的线路,进行自己的行程,全程约80公里,全程徒步七八天。

不愿回头——

入山口众多,看到警示牌后依然选择进入

行程中山脉连绵,天气变幻无常

2月8日上午8时,孙亮开启了自己的“穿越鳌太线”之旅。他说,自己进山时,没有遇到巡逻的人员,“20多个登山口,就算这里把我拦了,我也可以走其他路。”

进山途中,孙亮表示有看到一些警示标牌,但他仍选择继续自己“穿越鳌太线”的行程。

“我提前下载了地图,山里没信号,我也可以使用导航,按照既定线路走。”孙亮说,入山后,是连绵的山脉,起初他能看到成片的山林,“每个山脉翻越的时间不等,有的需要一两个小时,有的则需要三四个小时。”

孙亮表示,在“鳌太线”穿越最直观感受是天气变幻无常,“这个山峰还阳光明媚,下一个山峰便开始下雪,甚至狂风暴雨、浓雾,能见度不足10米。”整个行程中,共需要走4次山脊线,虽然有云海等风景,但两侧都是悬崖,且风很大,“一旦不小心脚滑,掉下去人就没了。”



孙亮在第二个山脊就遇到了浓雾和大雪天气

前4天的行程中,孙亮翻越了两条山脊,“翻越第一个山脊时,阳光明媚,但风很大。第二个山脊,则遇到了浓雾,身旁不断刮着雪,能见度很差。”“这段旅途,是我选择线路中最惊险的一段,危险系数很高,在装备的支持下,我都顺利通过。”

难以回头

通过惊险路段后,发现充电宝低温断电

“回头的路太惊险,我不想再经历一次”

“山脊的两侧是悬崖,翻越时我感到很惊险,但没有多想,只顾一直向前。”孙亮直言,他当时感觉自己的状态很好,但希望后续的行程,这种路况少一些,“我吓死了,走得很难受。”

“第四天后,行程开始脱离我的掌控。”孙亮说,尽管在前期的行程中,他看到了云海等绝美的风景,有种天地间独他一人、俯视群山的豪迈感,但后续的狂风,让他不得不暂缓行程。在石林中,没有树木抵挡阵阵袭来的大风,“风太大了,我不挺身用力,肯定会被吹倒。”“为了避免睡着后失温,我在原地蹦跳了一晚上,直到次日早上天气好转。”

令孙亮开始感觉后怕的是,他发现自己的电子设备陆续断电后,充电宝因低温关机,导致他无法通过导航查看线路,“我只能凭感觉走,往前走。”“已经回不了头了,我不想再经历一次爬凶险山脊的经历,太危险了,而且我没有电子设备。”

第五天,孙亮在通过侧面山丘翻越一处20多米的瀑布时,因失足导致滑坠。他说,“我从七八米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摔晕了一晚上。”

陷入绝境

包内食物全数丢失,失去地图导航

翻越山丘时从高处坠落摔晕,手腕骨折

孙亮清醒时,已经是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背包在滑坠时被划破,导致包内的食物等物品大量丢失,“东西散落了一地,被厚厚的雪埋住了。”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自己的手和脚都发生了错位,“我强行给脚复位,手腕很疼,但没法管,后来获救后诊断,才知道是骨折了。”

“当时应该已经走了60%的路程,后续的路能好走一些。”孙亮说,“我主要靠山中的溪水补充水分,用背包中的牙膏补充糖分。”

在后续的行程上,孙亮不敢多想,只顾往前走,“山这么大,我待在原地获救的可能性太低。”“我感觉自己出现了幻觉、幻听,感觉旁边有人和我一起走,有人在鼓励我,让我再坚持一下。”



孙亮自己拍摄的视频画面

因为失去了导航,孙亮在第七、第八天的行程中,错过了距离他最近的出口。他回忆道,在下河道时,他遇到了岔路口,“我看向右侧的路,有人走过的痕迹。后来我才知道,往左走,我距离出口只有5公里。”

极限时获救——

闻到烟火味后呼救,最终被救援队找到

救援队发现他时,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低谷

“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走不出去了。救援队没找到我,我估计已经没了。”孙亮描述道,第九天,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到达了极限,类似“身体状态感觉还可以,意识也很清楚。”有些类似“回光返照”的感觉。

上午,孙亮闻到有烟火的味道,几经确认,他意识到有人。在大声呼喊后,救援队发现了他,并上前对他的身份进行确认。他回忆,救援队给他了泡面、水,帮助他补充能量后,他们在山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下山。

“救援队的人责备我,说我胆子太大了。在冬天的‘鳌太线’失联10天,找到后还能生还的,这些年我是第一个。时间太长了,他们说我很幸运。”孙亮说。


孙亮(右)被救援人员找到

对此,一名参与救援的救援人员说,“他能活着,主要得益于心理素质非常强大,装备也还算硬核高端。”“据我了解,他是5年来鳌太线第一位活着被救下来的人,其余人找到时已经没了,或者连遗体都没找到。”

这名救援人员说,“发现孙亮时,他的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低谷。我们对他简易包扎后,带至观测站静养,于次日下山。”

送医手术

“我妈在视频里一直哭,让我别再搞这种事”

“只是山放过了我们而已”

“下山后,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我爸和我叔。”孙亮说,父亲满脸责备,但没有骂他,一直看着他沉默不语,“我也没说什么,只是在太白县检查后,乘车回湖北,然后进行了手术。”

“当时要穿越鳌太线,是我爸开车送我到机场的。费用也是家人给的。”孙亮坦言,他没有将此行程的凶险告诉父亲,直到后续失联多日,家里人报警后才知道,父亲应该还在生他的气,“他以为是普通的爬山。”

“我以后不会再非法穿越鳌太线了。”孙亮说,这次鳌太线的“死里逃生”,对他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以后可能还会去进行一些野爬等户外活动,但不会再一个人单独行动了。”“我妈得知我获救后,视频里一直哭,让我别再搞这种事。”

2月19日,孙亮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在腾讯新闻“热问”中,其中,他写道,“登山前时,我想我只有18岁,我很年轻,我想挑战自己,证明自己,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一些技能就妄想挑战大自然。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安全,因为生命很长,接下来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像这种环境的徒步一个人进去,就是去送人头的,或许我就是因为运气好而已,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而已。”

救援队员

不少网友被网络视频误导,以为简单结果遇险

2018年官方已命令禁止,但仍有人非法穿越

2月19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一名参与孙亮救援的救援队员处了解到,孙亮自称知道“鳌太线”是著名徒步线路,但不清楚禁止穿越,“晨曦救援队、牛马小队、鄠邑救援队等30多位救援人员分5组开展营救。”


孙亮(中、面部模糊处理者)获救后和救援人员一起

“他这种具体位置无法提供的失联者,救援人员寻找非常困难。”救援者说,在参与救援时,他们还遇到了极易伤人的羚牛,好在吹响了急救哨后,羚牛逃走了。

“秦岭海拔2000米以上就是核心保护区,且禁止穿越,但一直有登山者爱好者无视相关规定。”该救援者说,很多人都是看到网络博主所谓“小小什么山,轻松拿捏”之类的帖子,低估了线路的危险性,进而来徒步行程,结果遭遇险情甚至失去生命。

救援者表示,官方相关单位已经对孙亮进行了批评教育及相关处罚。

据悉,2017年,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曾组成联合专家调研团队,调研后发布的《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鳌太线穿越事故的发生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至2017年夏季不足5年的时间里,已累计失踪、死亡驴友多达46人。

2018年,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就发布了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但至今仍有驴友抱侥幸心理,私自非法穿越鳌太线,进而发生意外。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张鹏康 编辑 李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