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国家队”的强强联合:一场技术平权的宣言
2月17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与岚图汽车CEO卢放在央视《中国经济引力场》的直播中,以一场“造聪明车,懂中国路”的深度对话,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硬核实力。这场直播不仅是一场技术秀,更是一次对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当靳玉志喊出“全民智驾”时,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已悄然进入“深水区”。
华为与岚图的合作,本质上是两个“技术极客”的共鸣。岚图背靠东风集团50余年的造车积淀,是新能源领域的“国家队”;华为则以ICT领域的30年积累,成为智能汽车赛道的“技术底座”。二者的结合,既填补了华为在MPV领域的应用空白,也重新定义了高端MPV的价值标准:智能化不是噱头,而是解决用户痛点的刚需。
高阶智驾的“华为标准”:为何城区NCA是分水岭?
在行业普遍将“高速领航”等同于高阶智驾时,华为乾崑率先划出一道分水岭——真正的“高阶”必须同时具备高速与城区智驾能力。靳玉志直言:“全国都能开,有路就能开,才是高阶智驾的本质。”这一标准的提出,直接将智能驾驶的门槛从“能用”拉升至“敢用”。
以岚图梦想家乾崑版为例,其搭载的ADS 3.0系统实现了“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贯通。无论是深圳机场的VPD泊车代驾,还是“前向+侧向+后向”360度主动安全防护,技术落点均直击MPV用户的核心焦虑:大车难停、盲区风险、长途疲劳。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华为乾崑用户日均智驾里程占比达41.8%,累计智驾里程突破20亿公里。这些数据背后,是用户从“试探性使用”到“依赖性信任”的转变。
华为的底气源于技术代差。ADS 3.0的云端训练算力高达10E FLOPS,每天模拟训练里程超3500万公里,每5天完成一次模型迭代。这种“后天学习能力”让系统越用越聪明,而激光雷达与融合感知的组合,则让中国复杂的道路场景(如鬼探头、加塞等)被精准预判。用靳玉志的话说:“华为乾崑智驾是最懂中国路的智驾。”
从“技术普惠”到“生态重构”:全民智驾的底层逻辑
华为乾崑的野心不止于高端市场。通过ADS SE系统,其将高阶智驾能力下放至问界M7 Pro、智界R7 Pro等中端车型,实现“科技平权”。这一策略直指行业痛点——智能驾驶不应是豪华车的专属,而应成为所有用户的“出行标配”。
这一逻辑与靳玉志提到的“全民智驾”高度契合。2025年,智驾发展将呈现“横向普及”与“纵向升维”的双重趋势:一方面,搭载智驾的车型从20款向更广范围渗透;另一方面,L3级自动驾驶将进入商用元年。华为的布局显然超前:ADS 4.0已规划高速L3试点,而岚图梦想家这类MPV的智能化突破,则打开了家庭出行市场的增量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与岚图的合作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新范本。不同于简单的技术供应,双方通过“智架+智驾”的软硬融合,实现了整车智能化协同。例如,鸿蒙座舱与ADS 3.0的联动,让MPV的商务属性与家庭场景无缝切换。这种深度绑定,或将倒逼传统车企重新思考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边界。
L3元年背后的冷思考:安全与责任如何平衡?
靳玉志对2025年L3商用的预测,无疑给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但技术跃迁的背后,仍有诸多挑战待解。例如,L3级自动驾驶的事故责任划分、系统失效时的接管逻辑、以及用户心理信任度的建立。
华为的应对策略是“安全优先”。CAS 3.0全向防碰撞系统已累计避免200万次潜在碰撞,而eAES边刹边让行、防误踩加速踏板等功能,则从细节上降低人为失误风险。这种“安全冗余”设计,正是L3落地的前提。此外,华为与国家相关部门共同推动L3法规落地的表态,也释放出积极信号——技术成熟度与政策配套必须同步推进。
写在最后: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华为乾崑与岚图的这次亮相,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智能化浪潮中,车企的竞争已从“堆料战”转向“系统战”。华为的“全栈自研+生态开放”模式,既保证了技术护城河,又避免了闭门造车的局限。
对于用户而言,智驾的普及将彻底重构出行体验。当春节返乡的千里长途被智驾接管,当商务接待的司机角色被系统替代,当停车焦虑被VPD一键化解,汽车的属性正从“工具”演变为“智能移动空间”。
这场变革中,华为乾崑的角色不仅是技术供应商,更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正如靳玉志所言:“全民智驾需要全行业努力。”而当中国企业率先定义智能驾驶的标准时,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格局,或许已悄然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