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桥面沥青摊铺施工是路桥行业施工中的一项精细活,从最开始的人工摊铺发展到如今的全机械化施工,离不开奋斗在一线的设备机械工匠,他们在生产的同时,还专心研发更贴合实际施工的先进设备。
刘广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一心扎根基层与机械设备打交道,凭借精湛的技艺成为国内钢桥面铺装行业中设备检修技术的集大成者,他有两项高超的技能:一是擅长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及自主研发制造;二是精通钢桥面各类设备的维修和改造。
刘广云在工作中。单位供图
刘广云是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长大”)项目经理部副经理,自称“工程老兵”。1993年中专毕业,从保利长大机械厂修理工到项目经理部副经理,32年间,刘广云先后参与京珠南高速、开阳高速、深圳后海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30多个路面铺装项目,其中有15个为钢桥面铺装,取得省级工法2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蛇年伊始,刘广云投身广深高速改扩建项目,负责项目所有设备管理和新设备研发工作。
研发设备 沥青日均铺装量翻7倍的秘密
“在钢桥面摊铺沥青混凝土的最大难度在于解决桥面的铺装层和钢桥面板的粘结问题。”刘广云介绍,“钢桥面板沥青层施工要经受夏季高温炙烤不变形,还要与下承钢板有良好的追随性,同时面临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为此,2012年至2018年间,刘广云和团队相继研发了钢桥面全自动宽幅碎石撒布机、环氧沥青混凝土混溶装置、钢桥面防水粘结层材料混溶暂存装置、沥青摊铺机刮料装置等一批实用性很强的设备。有了这些设备的“加持”,沥青摊铺从2006年以前人工摊铺时的日均3000平方米,到2024年黄茅海大桥时最高22600平方米,质和量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在摊铺、碾压的过程中,环氧沥青见不得水,哪怕小小的一滴水下去,滴在哪儿,哪里就会鼓起一个包。”沥青混凝土铺装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摊铺质量越好,常年从事沥青铺装工作,刘广云还习得观测天气的能力,“为的就是在源头上把控品质”。刘广云和团队没少吃毒辣太阳的苦,不但皮肤晒得黝黑,还时常晒到脱皮。但刘广云没有过计较,反而沉浸其中刻苦专研。“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要向世界同行业高端技术挑战,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他常常勉励项目机械团队的战友。
精打细算 200多天攻坚环氧投放自动称量
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合料施工从材料选择、设备配置、生产出料到摊铺检测等,每一项施工工艺都有严格的执行要求和质量检测标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打细算”。
2021年,深中通道建设期间,刘广云发现环氧树脂主剂和固化剂的投放比例是钢桥面施工中最大的难点,依靠进口的环氧材料极其昂贵,生产部门对混合料拌合和桥面的防水层涂布对环氧的使用比例和用量都有严格的控制,过往是人工投放,效率低下且步骤繁琐,曾多次出现热料浪费和计量错误等情况,难以控制质量,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和经济损失。
面对困难,刘广云选择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历经200多天的钻坚研微,研发出环氧投放自动称量投放系统和环氧防水粘结层材料自动混溶泵送系统,两项系统在深中通道钢桥面铺装中投入使用,不仅节约投放时的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准确称量环氧树脂主剂和固化剂,避免计量不准确造成的浪费,获得企业和业主的一片赞许。
工程项目需要转战各地,对刘广云而言变换的是空间,不变的是那股爱钻研的劲儿。平日里,他总爱拉着团队成员扎在设备堆里,同大家一起探讨怎样变废为宝,怎样创新……就这样,一大批沥青拌合楼的技术人员在其带领下陆续成长起来。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徐川)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