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名校博士!找工作被单位拒绝。”这是我在某社交平台的直播间里听到的分享。

这个直播间正在讨论关于“职业歧视”的话题。一位名校博士连麦分享了自己所遭遇的“职业歧视”。



这位名校博士最开始只是一个专科生,他花了12年时间,才走到博士生这一步。

其中,专科他花了3年,专升本后在本科院校又读了2年;再后来又参加研究生考试,在研究生院校又待了2年;

最后,他考上211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又读了5年。211院校博士的光环戴在他头上,可谓是风光无限。

据公开数据表明:2023年,我国博士毕业生为8.71万人。其中211院校的博士生数量就更少了。



然而,即使如此,他在求职时,招聘单位仍旧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求职单位以他的第一学历不是本科而拒绝了他:

“对不起!你的第一学历不是本科,所以我们不予录取。”

我们这位名校博士遭遇的职业歧视是学历。

除了学历以外,职业歧视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户籍、外貌、身体健康等等。

职业歧视普遍存在

国际劳工组织ILO在《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文件中,将“歧视”定义为任何损害机会或待遇平等的区别、排斥或优惠。

早几年有一份针对全球劳动力所做的调查报告。报告抽选了19个国家的32500名员工作为样本。

调查结果表明,50%的员工说他们在工作中遭遇过歧视,14%的员工遇到的是性别歧视,13%的员工遇到阶层歧视。



由此可见,职业歧视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种类繁多。

职业歧视之所以普遍存在,这背后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最常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另外一个是受到经济与利益的驱动。

社会长期形成的性别、年龄、种族、学历等一些刻板印象,会让企业在招聘时产生偏见。



有女性读者曾发私信诉说她所遭遇的职场歧视:她身着职业装,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到某公司求职。

走进公司会议室,她双手将自己的简历递给对面的面试官。

其中一个面试官,接过她的简历,她还没坐下,就看到面试官皱起眉头。

紧接着面试官试探性地跟她确认:“我看你的求职意向是公司的技术岗?”



她读懂了这位面试官的话外音——面试官觉得女性不适合技术岗。

这位面试官脑海中“女性不适合技术岗”的刻板印象,使得他对这位女性求职者,产生了偏见。

这种偏见的形成,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受经济与利益驱动形成的职业歧视

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最大化,而企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节约成本

2016年央视有一档节目《遇见大咖》,其中有个场景是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与京东副总裁杜爽,在饭桌上的对话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刘强东端起酒杯让在坐的人包括京东副总裁杜爽一起喝。杜爽突然说她已经怀孕四个月,不能喝酒。



刘强东立刻关怀道:“哦,那你别喝了。”接着,刘强东又说了些让杜爽好好休息的话。

杜爽赶紧表态说,自己不会影响工作。随后没多久,杜爽就从京东离职了。

关于杜爽离职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因为她怀孕。虽然不能确定杜爽离职一定跟怀孕有关。

但是,在职场上,确实有存在女性怀孕受到职场歧视的现象。企业认为怀孕的女性群体,会增加用人成本,比如:休产假



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会问女性求职者:“你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

考虑女性求职者的怀孕因素,是企业从节约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所做的考量。

职业歧视对求职者心理的影响

当求职者在反复遭遇职业歧视时,或多或少会对自己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史蒂文·梅尔提出“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

用“习得性无助”来解释职场歧视,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反复遭遇职场歧视,就会形成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即使求职者换了一个求职公司,也会呈现出很消极的状态,会认为自己在新的求职公司,仍然会遭遇求职歧视。

后来,塞利格曼进一步用归因理论解释人为什么会有“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塞利格曼看来,这是因为个体会将失败归因为:“我能力差”、“永远无法改变”、“所有事都做不好”。



例如:求职者如果因为年龄原因,在找工作时被歧视,他就可能会认为“年龄大注定找不到工作”,从而不再投简历。

在全世界范围内,职场歧视是一个普遍现象,从求职者的角度而言,如果遭遇职场歧视;

除了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以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失信心,才是关键。

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勇于尝试,总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