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纯属虚构内容,非封建迷信,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在杭州的虎跑寺,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了弘一法师的面前,她满脸愁容,目光中充满了疑惑和无奈。

她不明白,自己对待两个女儿一直是一样的疼爱,为什么姐姐从小就贴心懂事,始终与自己亲近,而妹妹却总是与自己对立,言语尖刻,行为冷漠

无论她如何付出,似乎总是得不到回报,母亲心中的困惑如同一团无解的迷雾,久久无法散去。



“师父,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我对她们的爱是相同的,姐姐与我总是心心相印,可妹妹似乎始终不愿接近我。”母亲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她无助地望向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安静地坐在禅椅上,手中的木鱼轻轻敲响,发出阵阵回音。他看着这对母女,面容慈悲,微微一笑,仿佛看透了她们的心结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静静地等待着,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你们愿意听一段往事吗?”弘一法师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仿佛能让人感到一股来自内心的安宁。

母亲点点头,心中虽满是疑问,却感到从法师眼中汲取到一丝希望。于是,弘一法师开始讲述。

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的善缘寺,那是一座远离尘嚣的古刹,寺中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持,这位主持的智慧与慈悲深得四方信徒的敬仰。

主持有两个徒弟,一个是温柔善良的大徒弟,另一个则是性格倔强的小徒弟

大徒弟从小聪慧,心地善良,尽管年纪轻轻,却处事得体,常常在师父面前展现出不为人知的成熟与体贴。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起床,为师父送饭、奉茶。

每当师父生病卧床,她也毫不犹豫地寸步不离,守护在床前,替师父端水送饭,帮助师父清理病床。她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对师父的孝敬与关怀

与大徒弟截然不同的是,小徒弟。



她天生性格刚烈,心中充满了叛逆和不满。她不愿屈服于传统的修行方式,总是想着突破界限,追求自由和独立。

每当师父要求她早起诵经,或者安排她做一些寺中琐事时,她总是心生不悦,感到束缚,觉得自己的修行之路被桎梏,甚至常常与师父顶撞,言语中满是抗拒与不满。

有一次,师父生病卧床,寺里的日常事务显得尤为繁忙。按照惯例,小徒弟应当承担照顾师父的责任,但她却借故推脱,甚至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理由,让大徒弟替她分担了所有的重担。

大徒弟并没有抱怨,默默地承担起照顾师父的责任,尽心尽力,而小徒弟则选择去做她自己认为更为自由的事情,尽管她心知肚明,师父的期待和责任早已压在她的肩上。

师父虽然失望,却始终没有责备小徒弟,而是以一种沉默的方式默默忍受了这一切。时光流转,师父的身体渐渐虚弱,病情也越来越严重。

终于,在临终前,师父召集了两位徒弟,分别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佛珠赠予大徒弟和小徒弟。

大徒弟接过佛珠时,泪水不由自主地涌上了她的眼眶。她清楚地知道,这不仅仅是师父的传承,也是师父对她这些年悉心教导和付出的回报。她的泪水里满是感激和敬爱。

然而,当小徒弟接过佛珠时,她的心思却并不在这份深沉的师徒情谊上。她的目光停留在师父留下的典籍上,心中全是如何分配这些典籍的打算。



她虽然接过了佛珠,但心头却始终无法掩饰那份对师父教诲的反感和对佛法的淡漠。她没有像大徒弟那样感受到师父传承的重量,而是忙于打算如何获取更多属于自己的“财富”

这个故事,弘一法师讲得格外平静,但每一个细节都如刀刻般深刻。母亲听后,已经有些泪眼朦胧,内心的痛苦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某种释解。

“这段往事与我们母女的关系,有什么关系?”母亲颤抖地问道,似乎希望能从法师的言辞中找到解答。

你的女儿,是小徒弟的转世,施主你,则是大徒弟。”

为什么,为什么我一心一意地为她好,却总是得不到她的理解?我为她付出了很多,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为了她过得更好,可是她始终冷漠……”母亲低声呢喃,眼中的迷茫更浓了。

法师的眼神柔和而沉稳,他缓缓开口:“这正是因为前世的因果,且听道来,你与你的小女儿前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