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几代考古人以坚韧的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岁月的尘埃中探寻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在CCTV-9热播,讲述了六位考古学家非凡的考古故事。这六位考古学家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考古学家王明达是与良渚遗址密不可分的。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自1966年便投身于浙江考古工作。
良渚遗址,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见证者”。如今,良渚遗址已重见天日,但多年以前,它们还深埋地下,要精准找到绝非易事。
良渚遗址初次现世是在1936年,然而,多年以来,作为命名地的浙江,却一直没有发现重要的良渚文物。埋藏于地下的良渚遗迹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每个浙江考古人的心头。
王明达。
1985年,王明达等人接过了良渚遗址调查的“接力棒”,他们跑遍了杭州周边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却一无所获。转折出现在年底,王明达注意到一个叫“反山”的地方,而契机则来自于一次意外的事件:一家乡镇企业选中反山的大片土地,准备兴建厂房。
“当时我们的技工每天会路过工地,觉得有情况就跑到杭州来报告。我和另外一位年轻同志来这里看了两次,一看这个墩就是‘土筑金字塔’。”王明达说。在此之前,江苏、上海所发掘的贵族大墓均建在土墩之上,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土墩系人工营建,由此提出了“土筑金字塔”的观点。
1986年,反山被迫进入抢救性发掘,王明达担任领队。表土挖去不久,考古队就有了收获,却实打实地属于“意外”——他们挖出了11座汉墓。那么,这处遗址会有良渚墓吗?谁的心里都没底。要知道,20世纪80年代之前,长三角地区的田野考古工作中极少发现带墓坑的史前墓葬,以致考古学界有声音说,良渚古人的葬俗就是“不挖墓坑、平地掩埋”。
不过,王明达等人没有就此放弃。终于,在3号探方的中部,王明达从大面积的灰黄土中辨认出一块灰褐色的斑土。墓口出现!然而,大家雀跃的心很快又沉了下去:墓坑下挖了将近一米的深度,仍未出现良渚时期的任何遗迹。
王明达在观看自己当年发掘的文物嵌玉漆杯。
5月31日下午,一个平常的夏日。眼见乌云密布、大雨将至,王明达赶紧指挥民工清理浮土。这时,一名考古队员递给他一块奇特的“土”。这块“土”跟火柴盒大小相仿,上面分布着红点和白点。王明达从土箕上折下一段竹片,顺着边缘小心地清洁着,更多朱红色的漆皮和小玉粒出现了。这就是这座大墓中第一件被编号提取的珍贵文物——嵌玉漆杯。
更多的惊喜随之而来。反山大墓的玉器多到惊人,满满铺在墓底,考古队员们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当时的发掘技术还非常原始,他们为此想尽了“土办法”。最终,反山遗址共发现了11座良渚文化大墓,出土随葬品1200余件,其中玉器1100余件,成为已知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雕琢最精美的良渚文化高等级墓地。
反山遗址开启了良渚文化大发现的辉煌,从此,良渚的考古工作再也没有中断。“80多年的追寻,四代人的努力,终于让良渚遗址成为中华文明的圣地,我们十分欣慰。”王明达说。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李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