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传闻改编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涌现出不少在危机中战斗的红色特工,比如钱壮飞、李克农等人。而潘汉年的故事,虽精彩却鲜有人知,最终也有着最悲惨的结局,很多人不知道他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潘汉年。

年轻时,潘汉年的工作和情报完全不搭边,他算得上个文艺青年,在宣传领域涌现出许多革命倾向的文章,类似于1920年代初的网络红人。1926年底,国共大革命高潮迭起,潘汉年跟着郭沫若来到南昌,担任《革命军日报》的总编辑,还兼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的科长。大革命失败后,他又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宣传工作。

潘汉年的革命历程似乎平静如水,毫无波澜。但命运的转折往往与历史的潮流密切相关。做流量作者时,潘汉年结识了同样在宣传领域工作的博古,后来博古去苏联留学,与王明等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联系。1930年9月,博古回到上海,加入全国总工会从事宣传工作,而王稼祥已在《真理》报担任编辑。差不多同一时间,潘汉年被调到《红旗日报》,和王稼祥住在一起。

在这个历史的背景下,潘汉年与博古、王稼祥的关系越来越好,与王明也建立了微妙的联系。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飞黄腾达当上了政治局委员,并短暂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当时,王明向博古询问是否有优秀的宣传人才推荐,博古很快就提到潘汉年。

在博古的推荐下,潘汉年顺利成为江苏省委的宣传部长,算是一下子步入了上层。但他的好运还不止于此。同年4月,中央特科的顾顺章叛逃,泄露了许多我党的机密,导致特科情报网遭到重创。为了挽救局势,周先生决定将陈云、鲁赤水和潘汉年调回上海,重组中央特科。

中央特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尽管这次调动的命令是来自周先生,但潘汉年能得到这样的机会,背后少不了王明的影响。可以说,潘汉人生涯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与王明有关。尽管在当时看来是一帆风顺,但从长远看,这些联系对潘汉年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的中央特科中,陈云担任第一科科长,负责财政、交通和营救工作,潘汉年则负责情报、侦察和反间谍工作,鲁赤水负责镇压叛徒的红队指挥。我们就重点聊聊潘汉年。



入职中央特科后,潘汉年的变化非常明显。过去的他总是沉浸在文艺圈中,喜欢参与文人聚会,谈天说地,如今回归现实,他不得不与之前的社交圈割裂,变成一个地下工作者。曾有作家这样描述:“那时汉年已经完全变成了地下工作者,连聊聊天的地方都没有,偶遇时也只是客套一番。”

虽然这样的变化是工作所需,但能够迅速调整角色,说明潘汉尔的适应能力和决心是非同一般的。若是我们,可能很难做到这么快的转变。不过,角色的变化只是情报工作开始的第一步,潘汉年还得重建已经崩溃的上海情报网。

在交接工作中,前任二科科长陈赓给潘汉年留下了两个线人——杨度和焦铠。杨度曾是袁世凯的谋士,北洋失败后,他在上海做杜月笙的幕僚,在上层社会关系网中游刃有余。而焦铠则是青帮头目,在法租界的地位也颇为显赫。接手这两位线人,潘汉年便开始着手重建上海的中层情报网,特别是要恢复与租界巡捕房的内线联系。

因为之前的内线鲍君甫与租界巡捕房关系密切,多年来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顾顺章的叛变使得鲍君甫暴露,被国民党押送回南京,失去这个线索,潘汉年在情报获取上无疑会受阻。他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一位名叫陈志皋的律师与巡捕房头目关系良好,政治上也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关键的是,陈志皋正追求我党党员黄慕兰。黄慕兰是中央委员贺昌的妻子,因贺昌身在苏区,两人关系亲密。因此,潘汉年决定让黄慕兰搭上这条关系,借机联系陈志皋,从而打入巡捕房的高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