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在市教委召开。会议提出,今年重庆将通过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重点治理小升初、初升高招生等让基础教育更优质公平,同时,将推进中心城区教育“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计划,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024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7.5万个

会议指出,2024年,全市教育系统担当作为、加力奋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教育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可及。建立“人口+学位”供给机制,新增基础教育学位7.5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6%、全国第6。深入推进“教共体”改革,学区制、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超80%,优质高中资源覆盖率达75%,建成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1个。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居全国第一方阵,留渝就业人数同比增加。

职业教育持续强化改革驱动。联合园区、企业、高校组建1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教育强市“区县行”服务3247家企业,解决技术问题3000余条。强化产教联动,对接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调整优化专业,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提升至88%,为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70%以上新增劳动力。

高校在强国强市建设中担当作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通过率全国第1,新增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学科11个。

为200万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2025年,全市教育系统要按照教育强市建设‘158N’体系架构,扎实推动落实教育现代化‘八项行动’,力争交出一份高分报表。”针对2025年教育工作,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在会上表示,今年将紧扣目标任务,聚焦关键重点,为打造“六区一高地”、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贡献教育力量。

当前正值开学阶段,刘宴兵强调,要守牢校园安全防线,大力推进“莎姐守未”、学生防溺水等专项行动,推进“逐光成长”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程,为200万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实施学生身心健康、体育锻炼增时、校园足球提质、美育全面浸润和青少年读书等专项行动。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2小时。

实施“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工程,新建大中小思政共同体15个,打造研学精品路线100条,新建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30个,择优资助思政课教师145人,推动全市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率达到70%,中学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率达到100%。

推进中心城区教育“大综合一体化改革”

基础教育方面,将实施公平优质行动。建立健全县域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和报告机制,实施学位动态调整、余缺调配。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推动每个区县办好1所特殊教育学校。推进中心城区教育“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全市“教共体”覆盖率达到85%。

实施规范管理深化年行动,以治理小升初“奥数考试招生”、初升高“跨区域、超计划”招生为重点,持续开展“阳光招生”行动,有效缓解“家长卷”“学生苦”“教师累”。

实施数字赋能牵引行动。创新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有效路径,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计划,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特色区县3个、特色学校50所。探索数字时代教育惠民新模式,加快“惠学生”“数智强师”等重大应用建设,实现“入园入学”“培训机构监管”“智慧招考”等5个“一件事”从点上突破向面上成势,推动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全面融入数字重庆建设全局。

实施职业教育本科促进计划

高等教育方面,坚持创新赋能,实施突破跃升行动。推进一流学科登峰、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培育具有争创“双一流”潜力的优势学科,引领带动全市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高校毕业生留渝人数不低于20万人。深入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企业行”,设立“助力区县产业”专项,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揭榜挂帅,加快实现原始创新突破,争取解决“卡脖子”问题。

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实施提质领跑行动。实施职业教育本科促进计划。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整合一批“空、小、散、弱”学校。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分层分类组建、实体化运行市域产教联合体15个,力争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组建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1个国家级产教融合体。加强优质中职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衔接培养,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此外,还将实施“留学重庆”行动计划,新增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个,举办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合作,支持高校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建设,新增2个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验区,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之基。

上游新闻记者 秦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