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中小微企业而言,社保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可能会想尽办法不缴或少缴社保,很多老板的意识中未缴社保的后果无非就是补缴而已,真是这样吗?本文详细解释一下企业未缴社保会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1)补缴社保滞纳金和利息
企业为员工补缴社会保险费分为三个部分:本金、滞纳金和利息。
滞纳金 = 应缴本金 × 万分之五(每日)
公司欠缴一个月社保本金假设1000元,滞纳金0.5元每天,欠缴五年假设本金60000元,滞纳金每天就是30元,欠缴时间更久一些补缴的滞纳金总额将会超过本金。并且即使员工从公司离职,几年后要求公司补缴社保,已经离职这几年也是会计算滞纳金的。
虽然补缴社保主要的关注点是滞纳金,但利息也不容忽视,通常情况下,利息率在6%到8%之间。具体计算公式为:利息 = 应补缴的社保费用 × 利息率。
(2)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当下很多企业经营困难,如果多名员工集体要求补缴社保,公司大概率无法在社保中心限期内补缴,本金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更加难以承受。
如果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造成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部分地区可以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反映,批准后可以暂缓缴纳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费,暂缓缴费期间免收滞纳金。
(3)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这是实践中最常见的员工“被迫离职”要求经济补偿的情形,经济补偿金就是我们常说的N,员工在本单位每工作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足半年的支付半个月工资,超半年不足一年的按整年计算。
未按照实际工资足额缴纳社保、试用期未缴社保工作几年后以此离职要求经济补偿、员工拒绝缴纳社保又以未缴社保要求经济补偿等情形,目前大部分地区不予支持。
(4)工伤保险待遇损失赔偿
工伤事故经常会产生巨额费用,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伤残鉴定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等。
为员工参加了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如果员工发生工伤事故,大部分工伤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但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员工参保工伤保险,这些赔偿都将由用人单位支付。
工伤事故中,员工任一部位骨折都至少可以评定为十级伤残,公司所需要支付的工伤赔偿都将超过10万,而如果不幸发生严重伤残或死亡的工伤事故,公司需承担的赔偿金额可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按照2025年最新标准,单单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就达1083760元,加上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等工亡赔偿将超过120万元。
(5)员工患病无法报销的医疗费损失
缴纳了医疗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员工在生病住院时可以享受医疗费用报销,可大大减轻医疗负担。如果公司未缴纳医疗保险费,员工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未能报销的医疗费损失。
有些地区地方立法直接作了规定,比如《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而未参加的,其职工发生的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待遇标准支付。
如果员工患有重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医疗费用支出巨大,公司需要面临医疗费、病假工资、离职经济补偿、医疗补助金等赔偿支出。
(6)生育医疗费及生育津贴损失
缴纳了生育保险费的公司,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可以享受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生育津贴可以补偿女职工因生育而减少的工资收入。如果用人单位未缴纳生育保险费,导致女职工无法享受这些待遇,女职工可以要求公司赔偿其损失。具体的赔偿标准参照当地的生育津贴标准和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标准进行确定。
(7)员工无法领取失业金的损失
依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其失业前累计缴费时间确定。如果公司未缴纳失业保险费,导致员工失业后无法领取失业保险金,公司将面临赔偿失业保险待遇的风险。
员工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实践中,企业未缴纳社保员工提出被迫离职,会同时投诉补缴社保、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经济补偿和失业金损失。
(8)无法补缴导致的养老金损失
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因为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导致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且被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告知无法补缴,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养老保险待遇损失。
司法实践中,如果员工在企业工作十五年以上未缴社保,且无法补缴,法院会判决企业按月支付养老金,或者一次性支付养老金。
如果员工只在公司工作了几年,其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不能完全归责于公司,法院会酌情判决公司支付部分赔偿金。
(9)劳动争议赔偿风险
劳动争议具有牵连性、传染性的特性,假如员工发生工伤,申请劳动仲裁不会只要求公司赔偿工伤待遇,加班工资、年休假、补贴津贴、年终奖等,会同时提出多项赔偿诉求。
并且如果企业有员工通过劳动仲裁拿到了赔偿,企业的劳动纠纷风险将急剧上升,和补缴社保一样,有人投诉补缴成功就会有更多的员工效仿。
(10)税务稽查联动风险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一直是企业财务处理中的关键环节。虽说没有缴纳社保并非工资薪金税前扣除的绝对障碍,但在实际操作中,若企业存在工资正常发放却未交社保,或者社保缴纳基数与工资薪金严重不符的情况,很容易触发税务稽查程序。
税务稽查一旦启动,往往不会局限于社保与工资这一个问题。稽查人员很可能顺藤摸瓜,深入审查企业的发票使用情况、成本列支是否合规、是否存在隐瞒收入等其他税务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