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的书法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真正领略到毛泽东主席书法作品的魅力。他的草书,笔走龙蛇、气势磅礴,让人看了不禁为之动容。这种对毛主席书法的深刻认识,不仅来得恰逢其时,更让每一个热爱书法的人感到由衷的欣慰。他的草书艺术,如今早已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成为无数书法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与标杆。



然而,说到周恩来总理的书法,这位与毛泽东主席并肩作战的杰出人物,他的书法艺术却似乎被人们忽略了。如今,我们很难找到一本专门研究他书法的书,甚至连介绍他书法的文章都寥寥无几。偶尔看到一些提及他书法的文章,也大多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探讨。其实,周总理的书法里有着独特的韵味,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他的性格和风骨。



现存的周恩来总理最早的一幅书法作品,是他15岁时写给沈阳同学的题词:“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这幅作品虽然出自少年之手,却已经展现出非凡的笔力。每一笔都写得稳稳当当,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的认真劲儿。不过,仔细看的话,也能发现一些稚嫩的地方。比如有些笔画写得过于尖细,还有一些笔画在用力上不够均匀,这些小瑕疵让整幅作品的美感打了点折扣。

再看这幅字的布局,整体上显得很开阔,字形微微向右倾斜,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虽然这是行书,但能看出他深受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唐代书法大家的影响。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这幅作品在当时还谈不上完美,但它却充满了少年周恩来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



1917年,周恩来总理为朋友郭思宁写下了一行深情的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弟翔宇临别赠言”。这短短19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希望。每一个笔画都写得沉稳而有力,仿佛每一笔都带着总理的决心和信念,一气呵成,毫无拖沓之感。虽然偶尔能看到笔锋的锋芒,但整体上却毫无瑕疵,展现出一种少年的自信与成熟。

在这幅作品中,总理的字体结构更加开阔、雄健,字字挺拔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豪迈。尽管还能看出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书法大家的影子,但总理已经不再局限于模仿某一家的风格,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气质。在布局上,总理更是别出心裁,第一个字“愿”写得格外大,几乎是后面最小的“时”字的五到六倍,这种大胆的布局,不仅让整幅作品显得格外醒目,也仿佛在表达一种对未来的强烈期盼。



虽然这幅字的每个字都是独立书写,没有直接相连,但整体看起来却流畅自然,仿佛每个字都在呼吸,彼此呼应。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粗细变化不大,但这种简洁反而让整幅作品显得更加稳重。再加上左下角的七字落款,巧妙地平衡了整体布局,让人看着很舒服,没有丝毫的突兀感。

这幅作品已经透露出一种成熟的韵味和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风华正茂、充满激情的青年才俊。他用笔墨书写着自己的志向,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为他当时的才华和抱负而动容。



周恩来总理的书法里,小楷总是写得格外用心,一笔一划都透着精致和沉稳,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他的耐心和细腻。而他的行书更是灵动飞扬,有一种自然流畅的美,让人觉得比楷书还要出彩。

他留下的许多书法作品,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1919年,21岁的他为朋友张鸿诰写了一首七绝诗,那是他19岁东渡日本时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憧憬。1939年,他为王去病题词,那几个字写得刚劲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定。纪念抗战两周年时,他给《新华日报》题词,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还有为《世界知识》创刊十五周年题词,1954年为军委保育院题词,以及1963年号召学习雷锋同志的题词,这些作品不仅字写得好,更传递出一种温暖和力量。

这些书法作品,就像总理留下的珍贵记忆,每一幅都承载着他的情感和时代的印记,让人回味无穷。



在我看来,周恩来总理最让人动容的书法作品,其实是他的手札。这些手札,字字句句都透着质朴和真诚,每一笔都写得那么自然、流畅,就像他说话一样,不急不缓,却字字入心。他的手札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让人读起来特别舒服。

这些手札的布局也很有意思。字与字之间,有的疏朗,有的紧凑,但整体看起来却毫无违和感,就像随意洒落的花瓣,自然而和谐。每一行字,虽然看似随意,却又错落有致,充满了灵动之美。



在周恩来总理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笔触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他的用笔总是那么含蓄,锋芒被岁月磨砺得内敛而深沉。每一笔看似平静,却蕴含着一种似断非断的连贯性,仿佛笔锋虽止,意犹未尽,让人回味无穷。这种风格,就像禅宗里那种静谧而深邃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文字的力量。

古人说“君子藏器”,这句话用在周总理的书法上再合适不过。他的字里行间,没有张扬的锋芒,却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气质。看着他的书法,就像看到他本人一样——温文尔雅、谦逊有礼,永远带着一种让人亲近的温暖和力量。



周恩来总理的书法并非完美无瑕。比如有些作品,行笔时偶尔会显得有些迟滞,让线条的流畅感受到一点影响;还有些时候,墨色用得过浓,少了些层次变化。但这些小瑕疵,反而让人觉得他的书法更真实、更有温度。就像一个人的性格里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才是真实的魅力。总体而言,这些小问题完全不影响他作为一位杰出书法家的地位,他的书法依然光彩夺目,瑕不掩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朱德、董必武等人的书法也都各有千秋,功底深厚。但如果说到个人风格和韵味,除了毛泽东主席之外,很难有人能和周恩来总理相提并论。毛泽东主席的书法大气磅礴,充满了豪放与激情;而周恩来总理的书法则温润如玉,内敛而深沉。一动一静,一放一敛,他们就像书法世界里的“双子星座”,各自闪耀,又相互辉映。



或许有人会说,周恩来总理的书法在布局上显得有些规整甚至平淡,但这样的评价未免太苛刻了。总理的书法章法之所以如此,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他在题字题词时,总是怀着一种庄重的态度,希望文字能传递出稳重和严肃的气质;另一方面,这也正是他书法风格的自然流露——含蓄内敛、简约古朴,就像他的为人一样,不张扬却自有力量。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弘一法师的书法,以清秀、宁静著称,每一笔都透着一种超脱的美。如果把他的字改成笔画粗细不一、浓淡不均,字形大小混杂,结构动荡不安,那还能说是弘一法师的作品吗?显然不能。同样地,评价周恩来总理的书法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风格特点。他的书法,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是他在岁月沉淀中形成的,是他的书法独有的魅力。



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46年了。虽然他再也不能亲自为我们题字,但每当我们看到他题写的“中国税务”“中国民航”“世界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些熟悉的字迹时,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温暖。这些字,笔画间透着一种沉稳和力量,仿佛总理从未离开,依然用他的智慧和关怀陪伴着我们。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周恩来总理和鲁迅先生,这两位伟大的人物,不仅祖籍都是绍兴,而且两家在祖上还有些亲戚关系。这真是个奇妙的缘分!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他们的书法风格在某些方面竟然出奇地相似。鲁迅先生的字,笔画简洁却充满力量,就像他的文字一样,犀利而深刻;而周恩来总理的书法,同样沉稳内敛,每一笔都透着一种从容和坚定。这种相似,或许是巧合,或许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气质在笔墨间的自然流露,总之,这是一个让人忍不住多想一会儿的现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