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零食库存还没清空,办公桌上又堆满了新入手的网红款。每次伸手前,你是否总在“解馋”和“负罪感”之间反复横跳?
别焦虑!零食本身无罪,关键要看怎么选、怎么吃。今天我们用科学证据告诉你:零食不仅能满足味蕾,还能成为健康生活的“神助攻”。
零食,总是伴随着“不健康”和“罪恶感”。其实,零食指的是两餐之间的小份加餐,有益健康的奶制品、水果和坚果等,也属于零食。当两餐间隔时间过长,一把杏仁或一杯无糖酸奶,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导致的注意力涣散。此外,适量的零食不仅能通过味觉提供满足感,更蕴含着深层的情绪调节价值。研究发现,一些食物中的成分具有情绪调节作用。黑巧克力中的苯乙胺能刺激多巴胺分泌,酸奶中的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脑轴,科学吃零食,真能缓解焦虑,带来健康益处!
虽然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好的零食肯定是天然食物,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选择更方便食用的商品化零食。
然而,市面上的零食五花八门,广告也总是带有虚假宣传和诱导性。今天我们就来教你如何通过营养标签选择健康的包装零食,防止落入商家的宣传陷阱。
图表1 食物标签内容简介
1、精选食物配料:在食物配料表中,越靠前的配料占比越重。在选择零食时,最好选择天然配料靠前,添加剂相对较少的零食。要谨慎选择配料中含有白砂糖、氢化植物油的零食。优选成分例如:全谷物(如燕麦、藜麦)、天然水果、乳制品(生牛乳优于复原乳)和坚果等。
2、看透营养成分:营养成分表是零食的 “身份证”,我们需要关注的包括热卡,三大产能营养素的比例和钠含量。一般来说,超过 400Kcal(等同于1674KJ)的零食,那可就是不折不扣的热量 “炸弹”,食用时需慎之又慎。我们不仅要谨慎选择高脂零食,更要避免存在反式脂肪酸的零食,对健康有着更大危害。同时,钠含量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些看似健康的零食,如坚果、肉干,为了改善口味添加很多调味品,导致钠含量超标。在含糖饮料中,则要警惕超过11.5g/100ml的高糖饮料。下图是一些常见的食物定量描述,在选择预包装零食时,要尽量避免 “高能量、高盐、高糖、高脂”的选择。
图表2 食物定量描述
在零食商家的广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伪健康宣传。如使用“0蔗糖”的宣传字样,但实际上使用了其他种类的添加糖。用果蔬、粗粮等原料,但添加了过量的不健康添加剂等。这就需要我们用火眼金睛来识别虚假的健康零食。我们列出了一些常见的零食红黑榜,以便大家鉴别。
优选清单
原味坚果:每日10克,补充维生素E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无添加糖乳制品:选“蛋白质≥3克/100克”的酸奶。
低GI食物:选择无添加糖的全麦面包,或低GI饼干。
谨慎选择
果蔬脆片、果蔬干:果蔬脆片90%采用低温油炸工艺,需警惕脂肪和反式脂肪酸含量。多数果蔬干存在过多添加糖,并不利于健康。
风味酸奶:多含有大量添加糖,不利于健康。
粗粮饼干:为改善口感常添加大量油脂,热量可能高于普通饼干,需关注配料表和成分表中的脂肪含量。
风味肉干:多数肉类制品零食为了口感好,添加了大量调味品,需特别关注钠含量。
时机精准:吃对时间,事半功倍。零食的最佳食用时间是两正餐之间间隔2-3小时,比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此时距离正餐已有2-3小时,血糖开始下降,适当食用零食可以避免过度饥饿,补充体力。此外,我们需要避免长时间进食,防止口腔环境因长期处于酸性环境而形成蛀牙,或让胃肠道失去了休息时间。同时,睡前2小时也是零食的“禁区”,尤其是高糖、高脂零食,很容易增加消化负担,造成脂肪堆积,或干扰睡眠。
量化管理:控制份量,避免过量,这是健康食用零食的关键。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零食的热量不宜超过全天热量10%(约150-200大卡)。为了方便操作,我们可以使用便携计量法:
150-200kcal≈水果300g(一个大苹果)≈坚果20-25g(手心一小把)≈奶制品200-250ml≈90%黑巧15g(拇指一指节)≈全麦饼干30-40g(咖啡碟平铺一层)。
真正的零食自由,不是放纵欲望,而是用知识武装选择。我们要记住这三个关键词:看透标签 → 量化控制 → 智慧搭配。从今天起,让零食成为健康生活的“战略补给”,而非健康目标的“隐形刺客”!
作者: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 王叶佳
审核: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 朱婷玉、阮慧娟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临床营养科门诊
简 介:注册营养师,擅长糖尿病、内分泌、肿瘤等疾病的营养治疗。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