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豪


李国豪


李国豪

1968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三分之二版面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消息,剩下的三分之一版是关于新的氢弹试验成功。

在此之前,为了验证大桥能否满足战备需要,9月26日,118辆坦克一字排开、绵延近10公里,缓缓从大桥驶过。当时,有60万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壮观的历史画面。坦克车过后,大桥毫发无损。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这座大桥并不只是一座大桥,还具有非同小可的象征意义。作为国家的形象与骄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接待过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

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是李国豪。

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李国豪的大学是在国立同济大学的土木系上的,几十年后,他重返母校担任了校长。


李国豪和摄影家金石声


李国豪和乔石


李国豪和前德国总统卡斯腾斯

同济大学是我国著名的985高校,位于上海,工科力量是该校一直的优势,土木工程专业甚至曾排名全球第一。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的作用和影响被认为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

同济大学的前身为“德文医学堂”,“同济”二字来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的上海话谐音,中文意思为“合作共济”。

当年,在武汉长江大桥开通当天,曾出现晃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随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就把南京长江大桥把钢桁梁加宽了4米,但是大家心里还是没底。这额外的4000吨钢,是否有必要、起作用?

1965年的西昌全国桥梁会议之后,李国豪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赤手空拳,花了多年时间,直到1972年春节,他得出了结论:南京长江大桥多用的4000吨钢没有必要。

当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南京长江大桥进入了长期超负荷运转状态。据2016年统计,大桥日均通过汽车超7万辆,列车200余对,桥下日均通过船舶2300余艘。

据估算,如果大桥公路桥封闭10分钟,南京市区便会陷入严重的交通瘫痪状态;封闭1个小时,整个江苏省的交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1979年李国豪与学生欢度除夕


主席和李国豪(主席左手第一排第三位)

曾几何时,围绕大桥存留,出现了两种声音。主炸派认为,南京长江大桥净空高为24米,5000吨级货轮无法通过大桥开往中上游,如同一座铁锁,限制了长江航运。但生态专家说:感谢这座不够高的桥,避免了长江被过度开发。2014年7月,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争议就此尘埃落定。

事实上,备受诟病的大桥宽度和高度问题,在最初设计时,以李国豪为代表、都认为公路桥应设六个车道。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参会的南京市代表认为4个车道就够了。

“主要是当时的车辆非常少,我们整个大桥局就一辆小汽车,那时更没有私家车。”所以,还是一句话:谁都无法跳出历史的局限,南京长江大桥当初的建造也是这样。

2005年2月23日,一代桥梁大师李国豪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老人去了,南京长江大桥继续挺立在长江之上,这就是李国豪大师的不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