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都在复习心理咨询师的实操考试,当时学到“自由与责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感觉对自己很有帮助,还想分享来着,后来拖着拖着就给拖没了。
今天复习到这儿依然觉得值得分享一下。
一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很寂寞的事情。责任的意思就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生命的创作者意味着你需要不再相信有人可以创造和保护自己,就像哪吒不仅失去了爹娘,还失去了太乙真人。
而意识到责任等同于意识到自己是自我、命运、生命中的困阻和感受的创造者,也是个体自身痛苦的创造者,最深的层面是选择和创造都属于个体本人。
宇宙洪荒,这个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人自己建构世界的方式,世界才能获得意义。也是因为人有意识,蚂蚁的世界肯定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的行为都是机械的。
因为我们建构了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建构,所以我们要对世间的一切负责,也包含对自己的不作为负责。
当下世界的危机不是来自于对被压抑的本能驱力的危机(这是以前时代的问题),而是对如何获得自由的危机:
因为我们失去了“必须”做什么的内心驱策,也没有了“应该”做什么的外在要求,这不是很自由吗?是的,但是同时也要求我们自己应对选择自己想做什么的问题。
就像你以前在体制内可以混日子,反正有人给你安排做什么,有人评估考核你做的怎么样,你不做好也不会被踢出局,你想做好也有规范可循。
但是现在没有了这个舒适区,你变成了体制外的自由人,你既需要确定自己该做什么,又需要去想怎么才能做好。在体制内或者大厂之类的“大船”上待久了,你就可能会失去或者自我感觉失去了“自由”的能力。
再比如,为什么大龄女青年一边相亲一边又躲避相亲?
抖音里面有五个有名的大龄女,通过展示自己的婚恋观以及相亲等生活内容获取流量,都是高学历收入也不错的群体,其中有两个人大女硕士。她们分别被网友赠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称号。
和众多大龄女生一样,她们心里拒绝相亲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写满了条条框框,经常需要在上海人民公园之类的地方与人公开直奔房子车子之类的主题,感觉很不适,不符合她们对自己人生的设定。
但是她们也从来没有拒绝过相亲,面对邀约依然满怀希望地赴约,甚至还去和货车司机之类明显没有可能的人相亲。
本质上是因为,她们认为现在的社会环境对大龄女不够友好,她们如果不积极去相亲,就会被各种无情盘问和嘲讽,这也确实是现实困境。她们实际上是在用“去相亲但没有遇到合适的”这种行动,来告诉逼婚的人,“这不是我的错”。
也就是说,她们大脑里构建了一个没有自由体验的世界,自己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还有一群需要交代的人,通过一边相亲一边拒绝相亲这种方式来消除选择,避免承担“需要通过结婚满足他人期待”的责任。
真正的自由是说,我不结婚是因为我不在乎婚姻,不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必须选择,别人的看法不会影响我的认知也不会干扰我的行为。如果有人非要干扰,我和他们断绝来往就是。
所以也有的人被催婚催烦了直接就不回家了,反正给钱也是尽孝,请钱到人不到即可,避免爹娘和七大姑八大姨的唠叨,以及不相干的村口审判团的审视。
或者节假日我直接出去玩,而不是找个借口出去玩。同样都是进入陌生环境里避免麻烦,不找借口的就是自由。
另一个启发是关于婚姻的。
刚才看到一个社会调查,45-55岁是一个人一生中幸福感最低的年龄段,除了生活压力的原因,还有很多婚姻在这个时段彻底进入低谷的因素。
当然婚姻进入低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关于养育儿女的分歧,尤其是教育孩子理念上的分歧,这也是导致离婚的三大原因之一。
任何一个想离婚的人,都经过很久的挣扎,从出现这个想法到真正离婚可能会经历长达数年的闪回和自我调整平复的反复。很少有今天想离婚,明天去领证的,那是小年轻才有可能干的事儿。
你如果问一个挣扎在离婚念头里的人,是什么阻碍了TA离婚,多半是孩子、父母、财产等等,这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为自己构建的世界。
当然,这里面最值得说的一点是,不离婚并不是无能怯懦的表现,实际上,不离婚和离婚都需要面对责任和压力。一个忍耐了婚姻中各种不适愿意留在婚姻里的人,TA放弃了自由还要面对很多痛苦和责任。
比如一个原谅了妻子出轨的男人,他对孩子来说是个负责任的爸爸,但是他需要承受面对妻子随时引发因为她的出轨带给自己的痛苦感受。这种痛苦未必比离婚的痛苦程度要低。
同样,一个因为丈夫不能承担家庭责任想要离婚的女人,她从选择不离婚开始,就要忍受丈夫不担责带给自己的各种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担当,不应该被嘲笑或者被看轻。
所以,从自由和责任的视角重新去分析问题,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看法,尤其是我们会打破“不离婚的人是不够勇敢”这种常规的看法。现实里很多女性对女性就是在用这种看法互相伤害。
如何避免让孩子沉迷手机和电子游戏,这一直是中年老母们关注的话题。
我们一般讨论的方法都是工具层面的,比如如何进行物理隔离和通过硬件设备进行网络阻断,还有就是说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他们把精力专注在学习上,自然就不会沉迷手机了。
但是激发内驱力是很难的事情,我们搞明白内驱力背后的机制才更有可能破解这个难题。可以尝试用自由与责任的理念来分析。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最主要根源就是对自由的追寻,无论是课业的压力还是老师父母的管束,带来的都是自主意志的丧失,所以如果有了自主意识,也就是获得了自由,内驱力才可能得以建立。
内驱力的本质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由衷地想要做好一件事情。
用自由与责任的视角分析,限制孩子玩手机,不管是物理隔离还是网络限制或者时间限制,本身都是剥夺自由的底层逻辑。
如果没有这些限制,孩子的感受是我在使用手机这件事情上是自由的,我随时都可以拿到手机,那玩手机和玩游戏这个事情因为没有“偷”感和紧迫性,吸引力就会慢慢消失。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因为孩子都是未成年人,小学生还没有自主的能力,物理隔离肯定更好一些,此时成年人不加以限制反而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中学生处于自我探索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正在萌芽和成长阶段,如果他不能获得自我探索机会和自我掌控的感觉,大人通过限制的方法延后了他的探索时期,那么这个问题当下看似平静,但是会在未来的某个时点爆发。
那么学校的限制呢?比如到学校就把手机收走了,我觉得这是对未成年人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
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没人收我们的手机,但是我们自己的大脑会自动收起手机,哪怕手机就在手边,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
而且就算影响了,我们还能判断出这种状态不对,会自己去寻找解决拖延或者成瘾问题的途径。
所以,对于一个认知正常、社会功能正常的中学孩子来说(不包括在家躺平玩手机的孩子,因为这种孩子已经社会功能受损了),想要建立内驱力,前提应该是给他自由。
有了自由,获取自由的过程就不那么有意思了,叛逆就逐渐消退,他们也就慢慢回归正轨。
这个方法我在寒假已经尝试过了,效果不错,大家也可以试试。如果能更早地结束和手机和游戏抢孩子的过程,对我们来说也是完成了一种责任。
当然处理手机游戏只是处理教育问题之中的一个,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比如孩子习惯性推卸责任等等,如果我们习惯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会养成不承担责任的习惯,这也是挺常见的问题。
最后,基于“世界是我们自己建构的”这一观点,如果我们发现有些困境无法解除(建构涉及认知环境习惯等等,困难也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建构),我们也可以换个思路,看看我们可以从困难中得到什么,毕竟有收获的东西就不能算是完全没价值的东西。
就比如,在过去五年不上班的生活中,前两年我一直觉得这对我是一种损失和消耗,职业生涯的中断,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等等,都让我一度很焦虑,也不认可自己。
后来逐渐地发现,随着我对自己状态的接受,对很多事情想的越来越明白,我发现这个过程对我有很大的提升,比如它让我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个人特质,以及基于这个现实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这种强大不是来自于工作的保障、收入的加持,而是从精神上知道自己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从很不自信的状态到有根据地自信,从羞于和别人说出自己是一个无业的人到很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状态,甚至还为自己能够以自己最需要的自由状态生活而感到自豪。
这种收获是不是很大?环境不可改变,但是从困境中收获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也是自由的一个含义。
以上。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最大的自由,是能够从各种关系中抽离和解脱。这其中,不在乎婚姻不是最难的,最厉害的人是能不在乎孩子的人。
如果你离婚不要孩子,那你一定是个狠人,如果你家里有娃,但你不被TA的各种需要牵制,那你也一定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招募:
现征集免费咨询服务对象,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婚姻家庭和女性个人成长方向,有需要的可以私信我,微信cuoshiwuai,线上免费,线下商量。
提前预约,春节后开工,每次咨询50分钟,可预约时间是每天上午10-12点,下午2-6点,对于初始阶段愿意信任我给我机会的各位,提供前5次免费咨询的名额10个。